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在客观上是存在层次的,而且人的需要和欲望会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变化和升级。而且,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因此,从教学团队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探析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依次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是学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运用以人为本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利于调动教学团体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同时,学生也是学校开展正常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满足学生正常的生理、安全及关怀理解的同时,使得学生在尊重及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也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会了解学生,通过满足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需要来更好的教育好学生,把期望通过言行传达给学生,使“需要层次理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教学团队与学生激励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需要一旦激起人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时,需要就成了动机。中小学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也就有了他们活动的不同的动机,也就有了他们不同的表现:有符合现实社会道德要求的,也有不符合现实社会道德要求的。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学生活动行为的真正动机,通过满足他们随时变化的不同的需要,才能真正转变他们的行为,教育好他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强制教育方式为学生需要得到满足而自发习得的教育方式。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顾及和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

(一)就生理层次的需要而言,教师必须顾及学生的饮食和睡眠的需要。

上课时间过久易导致疲劳、困累或饥饿等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成效。就安全需要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物理环境方面的安全,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产生的恐惧、过度焦虑和急躁不安的心理。社会性需要方面,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的社会心理环境。学生之间的友谊、忠诚、关心、接纳和隶属感都是属于社会性的需要,教师要为满足学生这类需要,引导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温暖、亲密的班级集体。在自尊的需要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获得尊重,体会到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学生的荣誉、成就、信心、自由、独立自主等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自尊的需要。在自我实现方面,教师必须使学生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潜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不同,如有的学生爱寻求挑战,有的学生追求学业上的成就,有的学生则寻求尽一己之力去服务社会,因此教师必须以个别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孩子的天性就是争强好胜,是孩子就会犯错误,在对待错误的问题上,列宁说的好,青年人翻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他。作为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要理解宽容,更要尊重信任,尊重为先,信任为贵。信任使孩子成长的天空更蓝。【4】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倾向,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往往是分数。这样做,学生需要的层次是低的,

即可能是躲避教师和家长指责的安全需要,可能是追求教师进行一次全班表扬的尊重需要,甚至可能是要求家长物质奖励的生理需要。而要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就必须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

一个班集体,一旦用“尊人者,人尊之”的思想统帅起来,一旦成员们都在言行中尽可能多地用尊重别人的方式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会感到幸福、自豪,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校管理者的启示

华南师大附中,以立志成才为主题,以激励学生自我发展为手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以优质高效为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富有创造精神的成长环境。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生需要塑造、需要关心保护和无微不至的爱。上海第二附中的李首民校长说:“有的教师,仅用待遇是无法留住的,他需求的或许是他的生存地位;对有的教师,无所谓感情留人,因为他需要的是个性得到大家的包容;还有的教师是要做出一点样子给大家看看,这与事业不是同一概念。校长面对的是具有各种心理特征的教师,如果分析透了,把握准了,校长又以一种“真诚”的态度施“惠”予教师,那么学校的凝聚力就能提高,教师的能动作用就能发挥,一支高品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形成。

(一)要保证好教学团体中的教师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