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纲要2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背景

人类在21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奖主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时大会宣言。作为中国人有何理由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素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我们迈向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基石。再者,现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加强青少年人文素养的培养,国家课程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人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技能、技巧的缺失可以通过训练弥补。而人文学科的缺失是难以补回来的,它是学生文化底蕴积淀过程,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生命个体中。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儿童阅读生活领域,借助经典文学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引导他们从小就去接触、去感受、去照做、去领悟先贤们的谆谆教诲,指引人们迈动蹒跚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成长、走向未来。 (二)具体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 滋养语文素养。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5、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6、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7、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课程内容设置

1、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读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实施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实施形式:

背一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辅以背诵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节选。

读一读:充分利用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朗读能力。 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

评一评: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四、课程实施管理 (一)课程实施方式

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成语诵读的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每周一次。

2、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相关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3、围绕经典文学诵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诵读比赛。

4、合理安排1天时间。早午读、每节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诵读经典; 家庭作业每天花十分钟诵读,并读给父母听,或与父母一起读。 (二)课程实施建议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类比赛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学习积累语言,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诵读经典、演经典、搜集经典故事、办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的积极性。

3、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能“欣赏优美、理解智慧、感悟善良、学以致用”。 (三)课程评价标准

1、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2、对学生评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