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药物:作用于机体,用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3.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的作用。 4.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5.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少数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6.继发反应:应用药物治疗疾病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7.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体内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又引起新的感染。
8.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百分比进行消除,使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9.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 恒定数量 每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
10.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应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11.治疗量:是指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对机体发生治疗作用。
12.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3.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4.半数致死量:使半数动物死亡的量。
15.半数有效量:使半数动物出现治疗指标的量。 16.血压翻转:
17.全麻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全身麻醉状态的药物。
18.开关现象:即由多动不安(开),突然转变为肌强直运动不能(关),此症反复交替出现。 19.人工冬眠:
20.金鸡纳反应:用奎尼丁抗心律失常时出现的恶心、呕吐、耳鸣、烟花等不良反应,称为金鸡纳反应。 二、填空
1.药理学分为药效学和药动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3.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新修本草》。 4.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 5.“三致”反应包括:致癌、至畸、致突变。 6.肾脏是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7.用药方法包括:口服、注射、吸入、舌下或直肠给药、皮肤黏膜给药。
8.胆碱能神经递质的作用包括:M样作用、N样作用。 9.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作用包括:α样作用、β样作用。
10.阿托品与氯解磷定合用治疗有机磷中过毒效果好。
11.心脏复苏三联针是指肾上腺素 1 mg、阿托品 1 mg、利多卡因50~100 mg.
12.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13.注射局麻药,除特殊原因外,都应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14.普鲁卡因不能和磺胺药、洋地黄类、胆碱酯酶抑制药合用。 15.有全能局麻药之称的药物是利多卡因。 16.外科手术麻醉中中毒期为临床禁忌。
17.眼睛以及尿道等浅表部位的小手术一般应用粘膜麻醉。 18.吸入麻醉过程由浅到深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镇痛期、第二期兴奋期、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第四期中毒期。
19.在全麻的外科麻醉期3级为临床应用的最深级麻醉,4级可出现中毒先兆。
20.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将全麻药分为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
21.静脉注射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22.巴比妥类急性中毒的处理,主要是:排除毒物,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苯妥英钠常作为治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
24.癫痫根据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大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小发作(失神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