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练习题(新版)

著名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的演出就要开始了,帷幕拉开,灯光闪耀。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一个小小的男孩,居然坐在钢琴前面,天真无邪地敲打着简单的儿歌——《小星星,亮晶晶》,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坐到那里的。

此时,帕德雷夫斯基蹑手蹑脚地快步跑到小男孩身边,俯身对他说:“别停下,继续弹奏。”

随后,他坐下来,左手演低音,右手环抱着男孩,弹奏着助奏声部。美妙的音乐缓缓升起,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就这样,大师和男孩收获了一份新鲜有创意的作品,大家收获了一个美妙难忘的时刻。

请以“收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菉竹山房

一、填空题

1.《菉竹山房》中通过对传统女性二姑姑年轻时的恋爱、婚姻以及凄凉的人生历程与( ),控诉了封建礼教与( )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2. 《菉竹山房》以新婚的(“ ”)和阿圆去看望二姑姑为线索,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一个( )无爱的凄凉人生历程,揭示出腐朽的封建旧文化对( )和生命的压抑与摧残。 二、简答题

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二姑姑身世的悲剧意义。 三、分析题

《菉竹山房》中二姑姑的故事事实上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停滞,人们的思想依旧在传统文化的旧轨道上运转。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举例分析这一现象。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屋子高大,阴森,也是和姑姑的人相谐调的。石阶,地砖,柱础,甚至板壁上,都染涂着一层深深浅浅的暗绿,是苔尘。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官。每一进屋的梁上都吊有淡黄色的燕子窝,有的已剥落,只留着痕迹;有的正孵着雏儿,叫得分外响。”

1.这段是在文中属于什么描写? 2.这段描写对写小说主人公二姑姑来说,用的是一种什么方法? 3.这段描写对二姑姑性格刻画有什么作用? 五、名词解释: 冥婚

苦 恼

一、单项选择

1.《苦恼》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A.水生 B.姚纳 C.维拉 D.德拉 2.《苦恼》在艺术上的总体特色是 。

A.以大见小 B.以小见大 C.含泪的微笑 D.情感真挚

3. “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这句诗被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借作题记。 A.《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B.《苦恼》 C.《万卡》 D.《第六病室》

4.小说《苦恼》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人与马”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又构成了 。

A.对比关系 B.类比关系 C.象征关系 D.层递关系

9

二、多项选择

1.姚纳曾向 诉说自己的苦恼,但他们都不愿听。

A.军人 B.三个青年 C.扫院子的仆人 D.青年马车夫 E.小母马

2.《苦恼》揭示的主题思想有 。

A.姚纳的漠然 B.下层劳动人民内心的痛苦 C.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D.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冷酷 E.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简答

小说《苦恼》最后写小母马听完了主人姚纳的痛苦诉说,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不管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那它就不会不想心事??”

(1)小说的这段开头,用了哪几种描写方式? (2)这段文字可分几层,每层主要写什么?

(3)这里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马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这段文字对姚纳的描写,是采用的什么状态下的描写,有何妙处?

张中丞传后叙

一、单项选择

1.《张中丞传后叙》中,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人物是 。

A. 张巡 B.南霁云 C. 许远 D.于嵩

2.《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

A.环境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神态描写 3.《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事是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4.《张中丞传后叙》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

A.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 B.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C.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D.叙事与描写紧密结合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典型事例,用来刻画许远形象的是 。

A.背诵《汉书》 B.为国让贤 C.拔刀断指 D.抽矢射塔

10

二、多项选择题:

《张中丞传后叙》着重突出了人物( )性格特征。

A.许远为国让贤B.张巡过目不忘C.张巡视死如归D.许远宽厚谦和E.南霁云疾恶如仇

三、名词解释 唐宋八大家

四、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1.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3.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五、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彊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1.如果说这段文字可以分为3个层次。请你先直接运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然后扼要归纳每一层的大意。

2. 这段文字驳斥了什么谬论?

3.解释其中“穷”“羸”“去”“相环”“淫辞”的意思。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问题: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 3.概括文中的主要论据。

念奴娇·过洞庭

一、填空题

1.这是一首中秋词。这首词,与其说是通过月夜泛舟洞庭,描绘了自然景象的

11

( ),不如说是表现了作者( )的超拔高洁。

2.在这首词中,物境与( )高度融合,( )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

二、解释下列古文中黑体词的意思

1.着.我扁舟一叶。 2.短发萧疏..襟袖冷。 3.更无一点风色。 4.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5.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三、文译词句

1.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2.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四、默写并翻译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五、简答

“表里俱澄澈”可谓全词的“词眼”,请谈谈其含义。

赤壁赋

一、单项选择

1.《赤壁赋》属于赋体文中的 。

A.辞赋 B.骈赋(律赋) C.抒情小赋 D.文赋 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苏轼的 。

A.《念奴娇·赤壁怀古》 B.《明月何时有》 C.《赤壁赋》 D.《后赤壁赋》3.《赤壁赋》继承和发展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 。

A.铺张扬厉 B.夸饰渲染 C.主客问答 D.骈俪对偶 4. 成语“凭虚御风”出自 。

A.《赤壁赋》 B.《后赤壁赋》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陌上桑》5.苏轼曾被诬蔑作诗“谤讪朝廷”,遭到弹劾被捕入狱,史称 。 A. 雀台文案 B. 乌台文案 C. 雀台诗案 D. 乌台诗案 二、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苏子愀然.. 3.酾酒..临江 4.知不可骤得.. 5.相与枕藉..舟中 三、今译下列文言语句。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舞幽壑之潜蛟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四、名词解释: “文赋”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