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

小学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语文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同于自我独立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实它也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方式,因为在语文资源中,最切近、最易获取的就是同伴资源。如何开发同伴资源,在小组合组学习中,让每个学习个体的思维都能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形成推动小组合作学习合力,达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学习效益,这是小班化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大班化教育也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堂中,由于组数较多,教师组织起来较为困难,时常照管不过来,或易于失控,所以小班化教育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相当的便利条件。生独立性较强,思维也较活跃,再加上语文学科开放性、人文性特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成员、每个小组的学习行为都处于教师掌控之中,共同指向学习目标并非易事。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接到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指令后,每个小组及其成员的集体、个体参与度并不一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不如自主学习状态下的效果好。这一点,在一次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中也得到证实,据参加座谈的学生反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有些组员很难进入到集体学习交流中来,思维常常游走在学习圈之外,削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效果,还有些组,

集体游离教学目标之外,接受交流指令后,不是就学习任务、内容进行交流,而是研究由谁来发言,定好发言人之后,整个学习任务交由发言人完成,其他组员就开始闲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

本来,为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方便,不少按照马蹄形、圆形、两两相对等组组方式,学生面对面坐。非学习性交流、信息交流一下子增多了,成为干扰合作学习效果的不利因素,以致不少学校或部分班级又改回到原来秧田式的座位排列方式。座位排列方式的回归,折射了教师能力的缺位;也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与组织的艰巨性。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强调个体独立学习,但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课堂交流多采用师生对话式,如提问式学习较多,除此之外,“默默无语”成为课堂重要生态特征;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增加生生、师生对话渠道的同时,一旦监控失手,极易出现“满堂吵”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要增加组内成员思想交流质量,相互从对方身上受到启示、帮助,产生思想碰撞,或合力完成某一语文学习任务,减少由教师独霸课堂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必须认真组织,有效管理。

一、增强对学习目标的有意注意指向,减少思维游走,消除非任务性交流。

1、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提醒学习任务。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指出,语文教育“少、慢、差、非”现象十分严重,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目标和任务不明确,不只是教师授课信马由缰,还在学生对学习任务不明,思维缺乏对目标的指向性,如开小差等。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语文教师首先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让每个小组在统一指令下行动。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发现学习小组有思维游走,就要及时提醒。特级教师唐江澎深谙此道,他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记下学习任务和问题,并时常要求学生对学习任务或他提的问题进行复述,以引导学生思维向当下进行的学习聚焦,很好地让学生思维“聚拢”于学习目标上。

2、变“说”为“做”和“写”。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处理好教师讲和学生练的关系,还要注意处理好学生的说与练的关系。时下课堂正有从“满堂问”向“满堂说”、“满堂闹”的局面过渡的嫌疑。语文学习不可忽视学生的“说”,但要提高“说”的质量,增强“说”的严密性,还得多“练”。吕叔湘先生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他又说,“现在语文课的练习有三个缺点:一是少,二是偏,三是死。”笔者以为,“练”不只是让“会说”,“多说”,还应该落实在“写了再说”的基础上。

大家会注意到,理科学习效率相对明显高于语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多练”、“多做”了。思维是飘浮的,只有将思维附着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