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弱视验配及训练

..

儿童弱视验配与训练 第一章 弱视的基本概念

1.1传统的弱视定义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

诊断要点: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8.

1.2 最新的弱视定义

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要点:发生在视觉发育期内,存在异常视觉经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3 新诊断标准的变化

新诊断标准更注重“矫正视力与年龄的关系”和“异常视觉经验”在诊断中的作用。新标准,充分考虑到低龄幼儿视力未充分发育或发育迟缓等情况,对于矫正视力未达到0.8在,但高于该年龄段正常视力下限的儿童列为观察对象,严密观察,不纳入“弱视”范畴。这样可以避免弱视诊断扩大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过度治疗。“异常视觉经验”实际上就是指引起弱视的病因(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几种常见形式。新标准中,对拟诊“弱视”的病例建议积极寻找引起弱视的异常视觉经验(危险因素)。对不存在上述“异常视觉经验”的病例,应进一步检查排除视路病变,颅内病变,或伪视力低下等可能,而不该草率地纳入“弱视”范畴了事。部分视路或颅内病变的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异常,而患者眼部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按照传统的诊断标准,都纳入“弱视”范畴,导致重要疾病的漏诊,延误治疗。在临床中,会碰到部分视力低下的病例,辅助检查(如眼电生理,头颅CT等)未能发现病变的,以往常谓之“先天性弱视”或不明原因的弱视。但近年来的临床及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可能是癔病,伪视力低下或者某些尚不清楚疾病所导致的视力低下。所以对于该类患者,很多学者倾向“密切随访”的观点,而不是纳入“弱视'的诊断了事。

第二章 弱视的分类

2.1按程度分类

序号 1 2 3 弱视程度 轻度弱视 中度弱视 重度弱视 矫正视力 0.8-0.6 0.5-0.2 低于0.1 2.2按病因分类

2.2.1 斜视性弱视

..

..

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同时伴有弱视,但无眼底异常,目前认为这是因为斜视引起复视和视觉紊乱使患者感到极度不适。大脑视皮层主动抑制由斜眼黄斑进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长期被抑制,就形成了弱视,这种弱视性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是可逆的,预后是好的,但有少数原发性者即使在最积极的治疗下,视力改善也不显著,这两种不易鉴别,只有根据病史及疗效观察做出诊断。 2.2.2 屈光参差性弱视

由于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部形成,物象的清晰度不等,即使屈光不正得到矫正,屈光参差所造成的物象的大小仍然不等,致使双眼物象不易或不能融合为一,视皮层中枢只能抑制屈光不正较大眼睛的物象,日久即发生弱视,这类弱视也是功能性分,因而是可逆的。 2.2.3 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因幼儿时期,由于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上睑下垂遮挡瞳孔,致使光线刺激不能充分进入眼球,剥夺了黄斑部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功能性障碍而发生弱视。 2.2.4 先天性弱视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VON NOORDEN 推测新生儿常有视网膜或视路出血,这可能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先天性弱视继发于眼球震颤。微小的眼球震颤,由于震颤的频率高,振幅小,不易被察觉。用视镜观察,即能发现眼球的规律性摆动有快时相及慢时相,与失明眼的缓慢震颤或斜视眼的不规则跳动不同。

2.2.5 屈光不正性弱视

种弱视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睛的高度屈光不正患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屈光不正性弱视多见于远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这种弱视因双眼视力相差不多,没有双眼物象融合障碍,故不引起黄斑部功能抑制。所以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自能逐渐提高,无需特殊治疗,但为时较长,如有条件进行视刺激疗法(CAM),则疗程可以大为缩短。

这五种弱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