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原2017模拟试题及其答案

三、 分析题(共4题,每题7分,共28分) 1、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如何正确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3、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4、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1分,共22分)

1.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5分)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5分)

2.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指出:“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使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1) 你是如何理解的?(5分)

(2) 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环理论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有什么借鉴意义?(5分)

五、 作文题(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文,本题20 分)

1、 以“我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为题写一篇作文

2、 自命题写一篇能够反映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程度(深度或广度)小论文 3、 结合以下关键词自命题写一篇作文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观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C 6C 7C 8C 9C 10B 11C 12B 13A 14C 15A 16C 17D 18B 19C 20D 21C 22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D 3AB 4AB 5ABCD 三、简答题

1.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2.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1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2.[答案要点] (1)产特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循环要进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其中的购买、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与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适应,资本同时处在流通、生产、流通过程。没有购买阶段的流通过程就没有生产阶段的生产过程,没有生产过程就没有销售阶段的流通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循环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本身就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实际上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共存性;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二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2)马克思的阐述的产业资本循环理论,抽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行。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营也必须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是有机地紧密地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停顿地按照一定的次序从一个阶段转入下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三种循环形式要实现连续循环,也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只有实现这些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才能顺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