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训练]
角度一 风化作用
(2017·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押题考试)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壶穴一般是由于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河谷中风化坑和壶穴的空间分布图(注:0米表示观测地点的高度)。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图文信息,下列关于河谷风化坑和壶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陡的河谷区域 B.河流壶穴发育位置较低,分布在-1米的河谷区域 C.由于流水不断侵蚀打磨,壶穴口径边缘坑坑洼洼 D.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风化坑多发育在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河谷阶地区域,A错;壶穴分布在-4~1米的区域,B错;由于旋转水流不断侵蚀打磨,风化坑边缘坑坑洼洼,C错;风化坑在河床相对抬升后,由积水风化而形成,选D。
[答案] D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废弃的河流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 河流壶穴形成后,河谷河床抬升,壶穴积水口露出,积水风化,壶穴逐步转化为风化坑,据此顺序是③②①。
[答案] C
角度二 流水地貌的发育
(2017·陕西榆林高三模拟)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变化特点推断(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图中河流( )
①分叉多 ②易改道 ③流量不稳定 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图中扇三角洲( ) A.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流水沉积地貌,通过读图和题中的材料可以分析流水沉积过程,观察图形可以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面的升降影响三角洲的面积。第3题,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选择D。第4题,图中显示有多个扇三角洲,说明河流分叉多,易改道;颗粒沉积物不稳定,说明流量不稳定;图中主要以地表径流为主,看不出有地下暗河,选择A。第5题,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A错;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扩大,B错;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C对;流水沉积作用,先沉积大的再沉积小的,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D错。
[答案] 3.D 4.A 5.C 角度三 凹岸、凸岸理论
(2017·陕西西北工大附中高三试卷)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河流局部河段的改道演化,M地常见当地人淘金。读图,完成6~7题。
6.河道由先到后的形成顺序是( ) A.T1 T2 T3 B.T1 T3 T2 C.T3 T2 T1 D.T2 T1 T3
[解析] 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读图,河道先由T3开始,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形成T2的形状。继续侵蚀、沉积,形成T1的形态。所以先后顺序是T3 T2 T1,C对。A、B、D错。
[答案] C
7.M地堆积丰富的露天砂金矿,其原因是( ) A.流水堆积后,经河流改道侵蚀出露 B.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堆积砂金出露 C.河流弯曲,凹岸堆积砂金 D.地壳抬升,含沙基岩
[解析] 河床处形成的沙金,是河流沉积形成的。根据河道的弯曲变化形态,M地堆积丰富的露天砂金矿,其原因是流水堆积后,经河流改道侵蚀出露的,A对。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应是右岸堆积砂金出露,B错。河流弯曲,凹岸是侵蚀,不是堆积,C错。地壳抬升,含沙基岩出露,不是沙金,D错。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