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高贵的生“命”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 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写完了没有?好,放笔。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预备,起!
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 [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投影展示]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来,你来朗读。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
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唉! [投影展示]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生:唉!唉!
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 [投影展示]
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 有个哥哥, 死了, 有两个侄儿, “没出息”,
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
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你来试试!
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
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