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1 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2 诊断
应当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病人以乳腺肿块首诊。病人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 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 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 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
1
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人1/3 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2.1 乳腺触诊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肿瘤家
族史(乳腺癌、卵巢癌)。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 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诊断时要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可活检行细胞学诊断。
2.2 2.2.1 影像学检查 乳腺X 线摄影
常规体位包括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乳 腺实质者,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补充体位。为使病灶显示效果更佳, 必要时可开展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如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 适应证:
(1)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 (2)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3)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4)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5)乳腺肿瘤治疗时。
(6)其他需要进行放射检查或放射科医师会诊的情况。对35 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进行乳腺X 线检查。
2.2.2 乳腺超声 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
的检查。乳腺超声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腋窝顶部至双乳下界,包括全乳及腋窝。
2
适应证:
(1)年轻、妊娠、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2)对临床触及的肿块及可疑异常进行确认,进一步评估临床及影像所见。 (3)评估植入假体后的乳腺病变。 (4)引导介入操作。 诊断报告基本规范略。
2.2.3 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 不作为乳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可用于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多灶或多中心性肿瘤。初诊时可用于筛查对侧乳腺肿瘤。同时,有助于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范围、治疗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可以进行保乳治疗。
2.3 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是通过综合
分析临床各种信息及病理形态得出的最后诊断。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时,需要临床医生提供完整、确切的临床情况,及时、足量的组织标本。
2.3.1 临床病理分期 (AJCC,第七版)
T——原发肿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位癌
Tis(DCIS)导管内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s)乳头Paget′s病与浸润癌或乳腺实质的原位癌不同。与
Paget′s病有关的乳腺实质的肿瘤根据实质病变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此时应对Paget′s病加以注明。
T1 肿瘤最大径≤2cm T1mi肿瘤的最大径≤0.1cm
T1a 肿瘤的最大径>0.1cm,且≤0.5cm T1b 肿瘤的最大径>0.5cm,≤1.0cm T1c 肿瘤的最大径>1.0cm,≤2.0cm T2 肿瘤的最大径>2 0cm,≤5.0c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