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共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共

第一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理念”一词,近年被广泛使用,其意思与\观念\基本相同。有人认为\理念\比观念新,新在\理念\表达出一种愿望,它的实践意义更浓厚,它似乎孕育着改革

实践的意思,所以比观念一词显得新颖、现代、有改革味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实比以往教学大纲的提法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集中在四大方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点,第一点是目标,后三点是

手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

智、体、美和谐发展。\

这段话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使全体(不是少数)学生获得基本的(不是最高的)语文素养;第二层即

后两句,是对什么是语文素养内涵的阐释。

在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什么是语文素养?

其内涵怎么理解?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十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

分为六个层次:

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课标\要求14年级背诵古今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

于145万字,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等。

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

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

整洁的习惯等。

五是端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音韵美、修辞美、文学美等,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六是高雅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

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

是对以往\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

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它很多时候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

的人文内涵。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例1.1.1江苏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三袋麦子》(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处世方法、商品意识、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等的不同,以至想法也各不一样。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

创新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自嗯民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年黑雪文的规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比如,上山、上楼,这都好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也只能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

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该考虑: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等。靠传授阅读的知识来培养阅读能力,不如让学生多读书;学生记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写作知识,而没有写作的实践,也难以形成写作的能力;学生背诵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是说不好话。这与学游泳的道理一样,光记住了一大堆有关游泳的知识要领,却不下水去多多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