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25分)

我的小传 茅盾

①我于中日战争后一年,即1896年7月,生于浙江省桐乡县属一个10万人口的小镇,是一个大家庭中的长房的儿子。我的父亲在当时是“维新派”,所以我在家塾中读的书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那一类“新书”。——当时人也就称为“洋书”。这几本书给我幼小的脑筋以许多痛苦,想来不下于我的叔叔们所读的《大学》《中庸》。大约是8岁那年,我们镇上初办学校,我就进了小学,读的是文明书局当时出版的《修身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还有《礼记》。作为选文读的是《古文观止》。

②10岁上,父亲死了,留一个遗嘱,希望我将来进学校学工艺,并叮嘱不可误解自由平等之义。 ③这个遗嘱,我当时不很懂得,只知父亲希望我学实业,而要走此道,则算术是重要科目,而我对于算术恰是低能。(A)我的父亲是喜欢算术的,自修到微积分(他自修的工具先是《数理精蕴》,后来是谢洪赍编的《代数》《几何》《微积分》等)。但我自小就最怕算术。所以自从父亲死后,我在奉行遗嘱的母亲的严格管理之下——希望我做工业中人——看小说之类的事情是禁止的(虽然我的母亲自己却非常爱看小说,到现在年纪老了还是什么都看)。

④不用说,我后来并不遵照父亲的遗嘱去用心在“实科”。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学校只要国文英文可以通过,就给我升班,而我的母亲对于“实科”到底是外行之至,看见我升班,也就不啰嗦。再者,我的祖父是乐天派,对于儿孙的事,素来抱了“自然主义”,听凭我爱什么就看什么 ....

⑤(B)我换过三个中学校。都是在“年份上并不吃亏”这条件之下得了母亲的同意的。至于我所以要换学校的原因,并非为的学校好坏,而是为了很不相干的可笑而稚气的事:第一次换学校为的是要避开一个古怪的同学(这件事,我想将来我如果要做一篇自叙传的小说再可以详细写出来);第二次为的是做歪诗讽刺一个不得人望的学监,后来并且跟同学们乘酒兴打了那学监的卧室。

⑥17岁从中学毕业进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这第一类将来是进文法商三科的。这时我的不能遵照父亲遗嘱而立身,就是母亲也很明白晓得的了。但她也默认了,大概她那时也觉得学工业未必有饭吃,转而盼望我在教育界混饭吃了。还有一层父亲的遗嘱上(写于他死前一年,是光绪三十年),预言十年之内中国大乱后将为列强瓜分,所以不学“西艺”,恐无以糊口:可是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中国就起了革命,“不流血”地改成共和国,依然开学校,并且需要更多的学校教员,而“瓜分”一事,也似乎未必竟有,所以我的母亲也就不很拘泥于那张遗嘱了。

⑦但是文法商三科何者更能解决生活问题呢?我的母亲不很了然,且亦不能决定,我自己是学了祖父的“自然主义”。到预科三年期满,这事果然自然解决。母亲因为经济日窘,不主张我再读书,....

而恰好我的一位亲戚又给我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办事。

⑧然而父亲的遗嘱,到底常在我母亲的系念之中。所以当我的弟弟毕业了中学,而由我们兄弟俩决定了去考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且考取了以后,她老人家似乎很高兴。不过以后我和弟弟到底不能学完河海工程,那又不是她老人家所能预料的了。

⑨在20岁以前我过的就是那样的在母亲“训政”下的平稳日子。以后直到现在这10年间,朋友的影响就很大。我成为完全不是父亲所希望的我,并且我有时还疑惑如果父亲尚在,我们中间会不会

1 / 9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演“父与子”的冲突呢!这十年来的事情,我想此处可以不多赘了。朋友们大概知道。读者们至少也知道一些。

⑩从1927年秋开始写小说以来,有收在《蚀》里头的《幻灭》等三部中篇及写了一半的长篇《虹》。此外有两部短篇集:《野蔷薇》和《宿莽》。另二个单行的中篇《三人行》和《路》(不久在光华书局出版)。此刻将完成的有长篇小说《子夜》。此后我大概还是继续写小说,很希望写成更像样些的作品,如果神经衰弱和胃病不至于逐渐加深。

(选自《文学月报》创刊号)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5分)

2.文中两次引用“自然主义”,说说这样表达的效果。(6分)

3.真实是传记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从文中A、B两处中任选一处做批注。 知识卡片: 自传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实事求是。真实并不是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事无巨细地一一罗列出来,而应选择经历中与自己的工作、思想和成长密切的典型事件来写。细节真实关系到作品反映生活的精确程度,能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我选( )处 4.俗话说“父命难违”茅盾先生却完全违背了父亲的遗嘱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这样选择对吗?请结 合全文请谈谈你的观点。(8分)

(二)(25分) 回忆齐白石先生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一九五○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

2 / 9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门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选文有改动)

1.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唱戏方面的启示?(5分)

2.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6分)

3.请对下列句子进行简要赏析。(8分)

(1)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

3 / 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