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浙江哲学选择题知识点汇总梳理[精品文档]

(一)哲学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1) 2)

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是哲学。

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哲学问题的两个方面。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形成了方法论。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实践中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综合,不一定正确】,是最一般的、最本质的、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个性】是哲学【共性】的基础【共性源于个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能轻视哲学,应批判地看待,但不能说“全盘批判”】。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是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词语对应】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或不可知论】。

3)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4) 5) 6) 1) 2) 3)

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说明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自己的思想】 好【坏】的思维正确【错误】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以物质【存在】为主,还是以意识【思维】为主说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质,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心,人,理,意】:意识是本质,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表现形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正确】,世界的本原就是气、火、水、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物生万物,不科学的世界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有了科学依据,进步、优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也就是物质的特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的认识】,英雄人物和意见支配世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

4)

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创造的、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客观精神【神灵、绝对精神、上帝、理念、老天】创造的、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唯物论】

1)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 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1) 2) 3)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存在,可知论】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区别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抽象的、一般的。

4) 5) 1) 2)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都是物质的。

从生产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4) 1) 2)

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因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所以世界是物质的。 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心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主观唯心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飞矢不动】;

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物方生方死】。 3) 4) 5) 6) 1) 2) 3) 4) 5) 6) 7) 8) 9)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内在的、确定的、重复性】联系。 发现、理论研究是规律,看到的现象不是规律。 树欲静而风不止体现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包括价值规律、遗传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意识不等于本能活动】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是大脑】,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动物的心理要通过劳动和社会交往才能产生意识。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或歪曲反映。

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本能活动不等于意识】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可知论】。

10) 意识是间接作用于客观实在。

11)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质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1) 2) 3) 4) 5) 6) 1) 2)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作用。 意识的力量促进物质的产生。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

1) 2)

实践是人们【非动物】改造客观世界【非主观】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投资】, 变革社会的实践【社会改革、管理审判】,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不是唯一途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首次发现…现象】,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认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促进了技术发展,利用新的认识工具,个人认识能力的突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应用的过程中,由成功失败的事例到成功解决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实践而认识…,以…为目的,成功解决问题,运用于生产生活】, 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 2) 3) 4)

真理【不等于规律】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反复性的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5)

认识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人是世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1) 2) 3) 4) 5) 6) 7) 8) 9)

消费、完善制度规则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利用工具设备。 实践活动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意识指导人实践说明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 狼孩没有意识不能实践。

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单个人的实践可以存在,盲目的实践可以存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母亲】,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南方谈话】。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实践观【按图索骥】。

10) 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1) 认识正确【歪曲】反映客观对象是真理【谬误】。 12) 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和发展是有限的。

(四)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

1)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 1) 2) 3) 4) 5) 6) 7) 8)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事物的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之后便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不能创造,只能建立。

人的主观活动形成的错误联系不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有:直接联系【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和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唇亡齿寒】,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时势造英雄】,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质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 1)

时间、地点、条件等不同,联系就不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部分离不开整体】。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对部分的影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木桶理论,最短木板。【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 3) 4) 5) 6)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小于和】

(五)矛盾分析法和辩证否定观

1) 2) 3) 4) 5) 6) 7) 1) 2)

外力对事物的否定不属于辨证的否定。

自我否定不是全盘【完全】否定,辨证否定还包含对积极、合理的因素的肯定。

两种错误倾向:肯定一切【事物没有发展,或发展受阻】,否定一切【事物失去联系,无法发展】。

自我否定是旧事物否定内部过时的消极的因素,吸收、保留、改造积极因素,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是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发展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与旧事物存在普遍联系。

辩证否定的途径:矛盾双方的斗争【自我否定】,量变与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否定】。 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共同哲学依据:辨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