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

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现分述如下:

(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生涯成熟(eareermaturity)是由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包括认知与情意。生涯成熟是指能成功地因应早期至最近一期生涯发展阶段的程度。

(8)生涯成熟是一假设性概念,如同智力的概念一样,很难界定其操作性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生涯成熟并非单一维度的特质。

(9)生涯阶段中的发展是可被引导的,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和兴趣的成熟,一方面协助其进行现实考验(realitytesting)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10)生涯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职业自我概念(vocationalself—concepts)的发展和实践的历程。自我概念是“遗传性向、体能状况、观察和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评估角色扮演、与他人互相学习”等交互作用历程中的产物。

(11)在个人和社会因素之间、在自我概念和现实之问的心领神会或退让妥协,是角色扮演和反馈学习的历程。这些学习的场所包括游戏、生涯咨询、教室、打工场所以及正式的工作等。

(12)工作满意度(worksatisfactions)和“生活满意度”(1ifesatisfactions)取决于个人如何为自身的能力、需求、价值、兴趣、人格特质与自我概念寻找适当的出口。

(13)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意感,取决于个人实践其自我概念的程度。 (14)对大多数男人或女人而言,工作和职业的经验提供了组成其人格核心的焦点。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工作与职业在生命经验中处于边缘位置,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反而是其他的角色,如休闲活动和家庭照顾,居于核心。社会传统,诸如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楷模学习、种族偏见、环境机会结构及个别差异等,决定了个人对工作者、学生、休闲者、家庭照顾者及公民等角色的偏好。

这14项基本假设,涵盖了舒波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理念,例如生涯发展阶段、生涯角色、生涯模式、生涯成熟等。其中,贯穿这些理念最核心的主轴,是自我概念。

舒波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即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舒波主张,人有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将理解到的自己融人工作中,在工作中实践自我。二、生涯发展的拱门模式前面我们提到,舒波自称他的理论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心血与智慧结晶,他只不过是集大成者。集大成(segments)的英文本意,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舒波在1990年提出了一个拱门模式(archwaymodel)(见图4—1),将“各个部分”用“基石”(segment)这个比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形式。这个拱门的灵感来自于英国剑桥郡一个著名教堂的拱门:诺曼拱门(Normanarch)①。

在这个拱门模式中,最基础的底层部分有三:左边是生理基石(biographicalsegment),主要是个体的生理遗传基础;右边是地理基石(geographicalsegment),主要是个体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出生的祖国与原生家庭;中间则是这两个基石延伸交互熔铸的地基。舒波的整个理论基础奠基于这个拱门模式,拱门的“生理基石”支持了个人心理特质的发展,如需求、价值、兴趣、智力、性向与特殊性向,这些因素发展出一个人的人格倾向,并导向个人的成就表现。“地理基石”则包括社区、学校、家庭、同伴团体、经济资源、劳动市场等社会范畴。

这些因素影响了社会政策及就业实况。连接左右两大基石的拱形,则由生涯发展阶段与自我概念串连而成,主导个人的生涯选择与发展。这两个擎天支柱向上延伸,透过个人的生涯发展阶段,逐渐形成“角色的自我概念”,进而发展成“自我”。“自我”居于拱门的中央最高点。从力学的观点看这个拱门的结构,“自我”的支撑力量是由左右两侧一块一块的基石从底层堆积而上。因为这些基石的存在,“自我”才能屹立于顶端。至于基石之间的接缝,必须要有水泥镶砌其间,

舒波称这些水泥为各种学习理论。

三、自我概念的演进

舒波从理论的雏形(1957)到理论的定型(1984)再到晚年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1990),其理论以“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践”一以贯之。这三篇文章凡是修习生涯发展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细读舒波理论的演进史,他对自我概念的看法到了晚年略有修正。

(一)舒波早期的自我概念

舒波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性的“自我概念”。早期舒波(1957)主张,所谓的职业发展,是指一个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的历程。他认为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自我分化、角色扮演、探索及接受现实考验(realitytesting)的一连串过程。他将“自我概念”界定为一个有结构的、多元维度的“自我概念系统”(self—conceptsystems),而非许多单一自我概念的集合。同时,舒波观念中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主观的看法。因此,舒波所发展出来的量表注重角色分配和价值观的评估,强调主观意识,注重动态的生命全期的发展;而特质因素理论强调以客观外在的测定方法来衡量自我,注重静态的生涯选择,例如霍兰德的兴趣测验及众多的性向量表,此为两种理论观点不同之处。

(二)舒波晚期的建构取向

舒波早期就认为个人是其经验的组织者,自我概念系个人对自我与情境互动的心理表征;晚期(Super,1984,1990)则逐渐认定自我概念理论应称为“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constructtheory)(P.222),自我概念的形成系个人对自我与情境的主动建构历程。舒波(1990)提到,霍兰德和特质因素论所主张的职业自我概念理论(occupationalself—concepttheory)基本上是静态的,以第一次的职业选择为关注焦点,似乎一旦适配妥善,终生即可高枕无忧。但这种选择也有可能是发展性的,由一系列变化中的偏好来因应变迁中的环境脉络,以持续导向较佳的选择。然而生涯的进程基本上是个人的理论(personaltheory)或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theory),以不断做选择和调适的“人”为焦点;但也可以是社会理论(SO—cialtheory),因为生涯的选择是基于“人”对变化中的社会/经济情境,以及朝夕相处的社会结构,进行个人内在缜密的评估。基于后者,他承认采用自我概念一词可能是一个失误,或许,凯利(Kelly,1995)的个人建构

(personalconstructs)的假设更能说明个人对环境的知觉与建构(Super,1990,P.223)。舒波晚年的看法,让其理论长河的走向与社会建构论(socialconstruetionism)自然地汇流在一起,成为以后现代建构论为特色的一条浩浩荡荡、澎湃汹涌的大江。萨维克斯(Savickas,2002)对舒波的理论脉动了如指掌,认为舒波晚期已经不再将生涯视为一种开展的历程,而是视为一种建构的历程(Careerisnotundid;theyareconstructed.)(P.15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