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外[K]降低,使细胞内K向细胞外转移,为维持电平衡,细胞外++
H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外H浓度降低,即发生碱中毒。 (2)肾小管上皮细胞缺钾,使+++-K/Na交换增强,肾排H增加,重吸收HCO3增加,故易导致碱中毒
3. 试述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代谢耗氧率:代谢耗氧率越高,对缺氧耐受性越低,反之亦然。(2)机体的代偿能力:老年人、有心、肺及血液病者因机体代偿能力降低,对缺氧的耐受性亦降低,运动锻炼可提高机体代偿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性。
4. 试述TNF与发热的关系。
TNF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能为内毒素所诱生,小剂量(1μg/kg)注射可引起单峰热,1小时内达到峰值。大剂量(>10μg/kg)注射则引起双峰热,第二峰出现在注射后3-4小时。第一峰是TNF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的,第二峰则是
。
通过IL-1而致热。体外实验表明,重组的TNF能够激活单核细胞产生IL-1。TNF在70C 加热30分钟失去致热性的50%,加热后的TNF以10μg/kg静脉内注射只引起单峰热,多次注射不发生耐受。
5. 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休克晚期由于微循环持续缺血,雪流速度变慢,血液浓缩,血
液处于高凝状态;酸中毒不断加重,易于形成血栓;败血症休克时病原微生物与毒素均可损伤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严重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异型输血引起红细胞损伤,更易诱发DIC。急性DIC时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DIC时补体及激肽系统激活和FDP大量形成,造成微血管舒张及通透性增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休克并促进休克的发展。休克和DIC的相互影响,使病情恶化。 6.述病理性心肌肥大向衰竭转化的机制。
肥大心肌转向衰竭的病理学基础是肥大心肌的不平衡性生长:(1)器官水平上,心肌
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减少、作用减弱。肥大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而消耗增加,加
2+
上心肌细胞上的β受体数量减少或效能减弱,从而影响心肌Ca转运使心肌兴奋-收缩偶联发生障碍。(2)组织水平上,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肌毛细血管不能与心肌纤维同步增长,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氧的弥散间距增大。另外,有些病理情况下微血管口径变小,线粒体数目减少,导致心肌缺氧。(3)细胞水平上,心肌细胞表面积相对减少,线粒体数目和功能相对不足。肥大心肌细胞体积和重量的增加大于其表面的增加,另外,心肌线粒体数目及膜表面积不能随心肌细胞体积成比例增加,使生物氧化功能减弱,ATP生成
2+
不足。(4)分子水平上,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加上心肌细胞内Ca减少,激活ATP酶的作用减弱,使心肌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心肌收缩性减弱。 7. 试述肺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病人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称为
肺性脑病。其发生机制为:(1)呼吸衰竭 缺氧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脑微血管通透性增
-加脑水肿 颅内高压;(2)Ⅱ型呼衰有高碳酸血症,脂溶性CO2易通过血脑屏障,而HCO3为水溶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这样导致脑内pH降低明显,同时CO2可扩张脑血管加重脑水肿;(3)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CO2蓄积呼吸性酸中毒,抑制三羧酸循环有关酶的活性,导致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更加重脑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酸中毒可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增多,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
8. 假性神经递质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肝性脑病的发生中有何作用?
蛋白质饮食中含有带苯环的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它们在肠道脱羧酶的作用下
可生成苯乙胺和酪胺。当肝功能受损时,经肠道吸收入门脉血液中的生物胺在通过肝时不能被充分解毒;或者由于门-体分流的形成使生物胺直接进入到循环当中。苯乙胺和酪胺继而
++
由血液进入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