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诗歌《回延安》创作及发表始末

贺敬之诗歌《回延安》创作及发表始末

贺敬之(1924年—),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后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回延安》是贺敬之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深受人民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下面,我们将贺敬之创作及发表《回延安》的来龙去脉向读者朋友简要介绍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赏评《回延安》这首诗歌所彰显的热忱情感。

《回延安》作者贺敬之

一、关于《回延安》的创作经过

众所周知,《回延安》是贺敬之本人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写成的。诗人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7岁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不久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关于他在延安学习、生活的经历,贺敬之自己曾有过回忆和评价,他说:“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从贺老饱含深情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的经历,所以诗人也情不自禁地把延安比作自己的“母亲”。

1946年,诗人因革命工作需要离开延安,但延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延安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仍萦绕在他的记忆和梦境里。1956年,诗人从北京来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母亲”的怀抱,贺敬之心情异常激动,《回延安》正是对这种激动心情的真挚而生动的抒写。

对于这次回延安,贺老后来在2013年重回延安参加“重回延安寻根之旅——弘扬鲁艺精神,共建鲁艺

家园”系列活动时,曾深情而又谦虚地说:“《回延安》这首平凡的诗对伟大的延安来说无关宏旨,巍巍宝塔山不是靠这首诗扬名的。不过对我个人来说,它确实是我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印记。1956年我参加了由团中央组织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延安。会议期间,我和代表们参观了党中央当年在延安各处的旧址,在杨家岭山头上种了树,又探访了母校鲁艺所在地桥儿沟的干部和乡亲,十几天来一直心情激动,确实是感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大会结束前要开一个联欢会,我准备用‘信天游’的形式唱出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延安的三月还很冷,夜间一边哼唱着一边写,一边激动地流着泪,不觉中感冒嗓子失声了,不能上台朗诵,回来就在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了文字稿。”

尽管贺老对于自己的这首诗并没有作出很高的评价,但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这首诗依然有其历史感和独特的价值。全诗紧扣题目,从“回”字落笔,循着诗人感情发展的线索,由初回延安,到追忆延安,畅谈延安,参观延安,歌颂延安,结尾又落笔于再回延安上,可谓构思精巧,浑然天成。全诗突出一个“情”字,无论是重回延安的激动和欢欣,还是对往昔成长的回忆,对团聚场景的描绘,抑或是对延安巨变的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