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 一、基础题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 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 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 A.凄冷 广阔 呼啸 冷清 B.清冷 广阔 呼啸 凄清 C.凄冷 广阔 呼啸 清冷
D.清冷 开阔 呼啸 凄清
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 A.呈现 干皱 寂寞 奇耻大辱 B.遗迹 凝固 石碑 鲜嫩润择 C.楚词 艳丽 苍烟 瞬息万变 D.藤萝 花瓣 桔梗 满怀热眈 二、整体感悟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嗫嚅: 理直气壮:
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
四、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A、蹲伏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
B、废墟 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