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感受小说的魅力,陶冶情操,获得生命成长的启迪。 2.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3.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小说中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平凡的世界》思想内容,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人物形象。 2.感悟小说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平凡的世界》是已故作家路遥的经典之作,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既“叫好”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又“叫座”畅销了几十年。在历年多种图书销量榜上,这部长篇小说的单行本总是名列前茅。受热播的电视剧的氛围烘托,小说《平凡的
世界》再度脱销、加印,而且读者大多是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凡的世界》,走进它的作者路遥,走进那个时代,一起来感受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
在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地位。
2.背景链接
《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间。这6年应该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土地所有制改革刚刚实行,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多年的农民有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靠政治秩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开始解体,民间伦理重新确立,勤劳者致富,懒惰者受穷,被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年的“能人”“精人”们也有了寻求别的生活机会的可能。整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路遥之所以想要创作这部小说,是因为遇到了“一夜爆红的麻烦”,当时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的来信、陌生人的登门拜访、电话电报不断、亲戚上门求工作等等一系列浮华喧嚣纷至沓来,使路遥不胜其扰,还有许多人认为《人生》是他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而路遥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跃不过的横杆。因此在此种背景下,为了摆脱俗世的虚名浮利也为了向更高的“高度”挑战,路遥有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想法。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念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蓝莹莹(yíng) 被褥(rù) 不轨(guǐ) 谴责(qiǎn) 弥漫(mí) 瘦削(xuē) 殷勤(yīn) 骚动(sāo) (2)重点词语 谴责:严肃申斥。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不平凡的东西,那就是爱。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爱的滋润,将是一片可怕的荒漠。在小说里,作者满含真情,通过孙少平等质朴得不能再质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爱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孙少平的一个习惯是没事的时候到处转悠。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孙少平的另一个习惯是读书。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孙少平读书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他常常沉醉在书中;与同样喜欢读书的女同学郝红梅之间的交往这三个层次。
二、深层领悟
1.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贫穷、自卑与封闭,渴望知识、酷爱读书、勤于思考,渴望了解双水村以外的世界。
2.孙少平为什么觉得“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因为只有在书中,他才能够暂时忘却贫穷与自卑;只有在书中,他才能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