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资料笔记

期运动的适应 一)运动性心脏增大 运动性心肌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 即特异性。 一般而言, 耐力项目 (动 力性)运动员,如游泳、长跑等,心脏为离心性肥厚,以心室腔扩大为主,伴随有心室壁增 厚;力量项目(静力性)运动员,如举重、投掷、摔跤等。心脏为向心性肥厚,以心室壁增 厚为主,心室腔不变甚至减小。 二)窦性心动徐缓 经长期训练后,运动员安静心率减慢。低于 60 次/分,并呈窦性节律,称为窦性心率徐缓。 安静时运动员心率可在 40-50 次,优秀运动员可在 30 次/分

三)心血管调节功能改善 运动员心血管功能改善主要表现在心力储备强度,即心输出量可以动员的范围增加。 1 运动员心力储备高的原因: (1)运动员的心率储备高:安静心率比正常人低,最高心率达 180-200T/M (2)运动员心脏收缩储备高 (3)运动员心脏舒张储备高:心脏大收缩有力是心率储备高的主要原因 2 心肌每搏输出量增大的原因: (1)动脉血压下降 (2)运动交感神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增强 (3)舒张期的充盈增大,心肌收缩增强

第四章 呼吸

1,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肌体需要不断从外环境中摄取 O2(氧)同时排出 CO2(二氧化碳),这 种肌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 由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 <1>外呼吸:(肺呼吸)包括 A 肺通气 B 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 <3>内呼吸(组织呼吸)→组织换气 最大肺运气量:以适宜?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所测?的每分运气量

第一节 肺通气和肺换气 一、肺通气 肺通气,是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5, 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

一)肺通气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 在神经系统调节下,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 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1 平静呼吸 2 用力呼吸 3 呼吸的方式:腹式呼吸、胸式呼

二)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1 弹性阻力包括胸廓和非的弹性阻力,约占总阻力的 70%。 肺的弹性阻力来自肺的弹性纤维 和肺泡内面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2 非弹性阻力约占总阻力的 30%, 包括惯性阻力、组织的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其中以气道 阻力为主。 三)肺内压和胸内压 1 肺内压,即肺泡内的压力 2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成为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 四)肺通气功能

36, 1 肺容量及其变 (1)潮气量(TV):每次呼吸时,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一般为 500ML 最大达到肺活量大小 (2)<1>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在用力吸入的气量 1500ML~2200ML <2>深吸气量(IRV)=

11

补气气量+潮气量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肺活量(VC)→最大深吸气后,在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男 3500ML 女 2500ML (5)<1>功能残气量(FRC): A 平静呼吸之后,存留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 B 功能残气量=残气量+补呼吸气量 正常人功能残气量为 2500ml 9 / 20 C 肺换气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2>残气量(RV):尽最大力呼吸之后,仍贮存与肺中的气量,为残气量 2 肺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深度)×呼吸频率 3 肺泡通气量和解剖无效腔

37, <1>每次吸气所吸入的气体中,一部分停留在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 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4 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及其测定 1)肺活量 2)时间肺活量 3)最大通气量 二、肺换气 一)肺换气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气体分压差,是影响肺换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呼吸膜状态 3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运气量,每份钟肺血流量 第二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血液运输气体的方式:

38 <1>小部分以物理溶解方式进行运输,大部分以化学结合方式进行运输。 <2>每 10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最大量(氧气量)称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含量) <3>氧含量/氧容量=血红饱和度 一、氧的运输 O2 在血液中溶解量很少,进约占血液总 O2 的 1.5%,其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 白进行运输 1g 血 红蛋白可以结合 1.34~1.39ml 的 O2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 每 10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 O2 的最大量,称为血红蛋白 O2 容量。每 100ml 血液中血 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含量。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血氧饱和度。

二)氧离曲线 39 氧离曲线是反映血红蛋白与 O2 结合量随 PO2 而变化的曲线。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 ( 1 氧离曲线上段 PO2 在 60~100mmHg 的段落。处于较高水平 2 氧离曲线中段 PO2 在 40~60mmHg 的段落。曲线较陡 3 氧离曲线下段 PO2 在 15~40mmHg 的段落。曲线最陡的一段即 PO2 少有下降,HbO2 便 解离出大量 O2。

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主要有血液的 pH 值、CO2 分压、温度、有机磷化合物如 2, 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等。

1 PH 值和 CO2 分压 (1)PH 降低 CO2 分压升高:降低血红蛋白对 O2 亲和力;曲线右移 (2)Hb 有两种类型:<1>ph 上升,Hb 变成 R,亲和力增加 <2>ph 下降,Hb 变成 T,亲和力下降 (3)CO2 分压:<1>通过 PH 简介影响 <2>CO2 和 Hb 结合,直接影响 Hb 和 O2 亲和力,但影响较小 2 温度的影响 (1)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 O2 的释放 (2)原理:温度升高 H 活力加强,降低了 Hb 对 O2 的亲和力。当组织活跃时,局部温度 升高,CO2 和酸性代谢物增加,有利于 HbO2 解离,释放更多 O2 适应组织代谢需要。

12

3、2,3-DPG (1)浓度升高,Hb 对 O2 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 (2)机制:<1>使 Hb 结构变为 T 型。<2>提高 H 的浓度,间接影响 Hb 和 O2 的亲和力。

4 此外血红蛋白与 CO 的亲和力比氧大 200 倍,因此 CO 可以与 O2 竞争,不利于血液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中 CO2 的物理溶解量约占血液总 CO2 量的 5%,另外 95%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其 中碳酸氢盐占 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 7%。在红细胞内以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形式运输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CO2 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反应迅速,无需酶的催化, 可逆反应。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中枢 一)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 10 / 20 二)呼吸中枢 40 1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许多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成为呼吸中枢。 2 主要中枢在研碎和脑桥 <1>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吸气作用,调节呼吸节律 <2>脑桥下部有长吸中枢,加强吸气。 <3>延髓有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称延髓呼吸中枢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骨骼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二)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式一种正反馈调节 三)肺牵张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 四)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化学因素对于呼吸的调节也是一种反射性调节,主要是动脉血和脑脊液中的 O2、CO2、和 H+。机体通过调节 O2、CO2、和 H+水平。动脉血中的 O2、CO2、和 H+的水平变化又通 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呼吸运动,从而形成对内环境稳定的调节。 1、CO2 和 H+的调节 <1>CO2 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通过两种途径 A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区 CO2 敏感细胞,间接作 用呼吸中枢。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 CO2 反应降低时,外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 和颈动脉体对 CO2 敏感的细胞)对 CO2 刺激产生反应调节呼吸。 B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有关的核团, 反射性的将 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 <2>H+的调节: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 H+。当动脉 血中的 CO2 分压升高时,溶解的 CO2 和 H+浓度都升高,CO2 比 H 更容易透过血 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生成碳酸,又解离出 H,使脑脊液中 H 浓度提高,刺激中枢化 学感受器,再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提高延髓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呼吸增强。 2、低 O2 对呼吸的影响 <1>动脉血中 O2 分压过低时,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养分压越低,反射性加强呼吸 运动的作用越明显。 <2>低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作用,但是低氧可通过对外周滑雪杆受气的刺激而兴 奋呼吸中枢,一定程度上可抵抗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在严重低氧时,外周化 学感受器凡是不足以克服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将导致呼吸障碍。

第四节 运动中的氧供应 一、需氧量 人 体在 新城代 谢过 程中所 需要 的氧量 。称为 需氧 量。 正常成 年人安 静时 的需 氧量为 250ml/min。 运动中代谢水平提高,需氧量也提高,从事运动的

13

总需氧量计算为 总需氧量=运动时摄氧量+恢复时摄氧量—安静时每分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总摄氧量并不反映运动强度,而与运动时间的关系更密切。

41,人体在新陈代谢中所需要的氧量,称需氧气 总需氧量=运动时射氧量+恢复时射氧量----安静时每分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 二、

摄氧量 一)摄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

利用的 氧量,称为摄氧量。 二)最大摄氧量 人的摄氧能力有一定限度, 但需氧量却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上升。 ☆当人体进行较长时间剧 烈运动时,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用 L/min,相对值是按体重计的 绝对值 ml/(kg·min)表示每千克体重每分钟摄取氧的毫升数 43,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为 摄 0 量安静时每分需氧量 250ML 左右 三、

氧债 运动后回复期过量氧耗 EPOC 的机理主要是:1 运动中消耗的 CP 需要再合成 2 运动

中体内 儿茶酚胺、甲状腺素、皮质醇等激素浓度增高,是代谢加快;3 运动引起细胞中 Ca2+浓度 增高, 后者可刺激线粒体呼吸加强, 运动造成体温升高, 4 体温升高也将引起代谢水平提高。 第五节运动呼吸系统的影响 一、一次运动队呼吸系统的影响

二、运动中合理的呼吸方法 一)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尤其是呼吸深度 二)减少呼吸道阻力 三)呼吸动作与技术动作吻合 四)合理利用憋气 44,O2 的运输:O2 在血液中溶解量很少,仅占 105%,其余的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含血 红蛋白进?输 1G 血红蛋白可结合 1.34~1.39ML 的 O2 CO2 的运输:CO2 的物理溶解量占 5%另外 95%的从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 其中硫酸氢盐占 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占 7%

第五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 二)食物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1 食物热价,通常把 1g 的某种事物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释放出能量称为该种食物 的热价。45,☆糖的热价是 4.1kcal,脂肪的热价是 9.5kcal;由于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被氧 化,所以蛋白质在体内热价仅为 4.3kcal,而在体外的热价为 5.6kcal。 ☆2 氧热价,通常把某种事物氧化时消耗 1L 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3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 CO2 量与吸入的 O2 量的容积比值称为呼吸商。 呼吸商:糖 1.0 脂肪 0.7 蛋白质 0.8

二、基础代谢 46,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正常睡眠 8h 后,清醒、静卧、空腹喝环境温度在 18~25℃条件下的能 量代谢,单位是 kcal/m2 或 kJ/ m2(通常用基础代谢率表示) 三、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应

14

一)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 是机体内唯一能够直接功能的物质。

二)三大功能系统及其特点(简答题),☆人体内给提供合成 ATP 反应的能量途径:

1,高能磷酸盐(如 CP)分解,故称磷酸原系统(ATP---CP) <1>机体利用 CP 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 ATP 的过程称 ATP-CP 系统又称为磷酸原系统 <2>CP 中的能量来源 ATP,ATP 分子内高能磷酸基团可以转移给肌酸,以磷酸肌酸形式 储存起来。ATP+C ADP+CP <3>当 ATP 减少时,反应发生逆转 ADP+CP ATP+C,催化的物质是肌酸激酶 CK <4>利用 CP 分解释放能量合成 ATP, 合成 ATP 速度最快供能系统, 但持续时间只有 7~10s <5>100M,跳远,投掷,举重

2,糖醇解,故称糖醇解系统(乳酸能系统) <1>机体利用肌糖原或葡萄糖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 ATP 过程称为糖酵解系统,又称为 乳酸功能系统。 <2>糖酵解首先动用的是肌糖原。 A 肌糖原+ADP+Pi 乳酸+ATP;每个葡萄糖分子生成 2 个 ATP 分子 B 葡萄糖+ADP+Pi 乳酸+ATP;每个葡萄糖分子生成 3 个 ATP 分子 <3>合成 ATP 的速率大约是 ATP-CP 系统的一半,供能可持续 45~60S <4>400M,100M,游泳

3,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故称氧化系统(又称氧化能系统) <1>包括:糖的氧化、脂肪的氧化、蛋白质的氧化: <2>线粒体是实现氧化分解反应的场所。影响因素:线粒体提及数目、肌红蛋白含量及氧 化酶的活性 <3>合成 ATP 时间较长 <4>一般持续3 分钟以上的项目,主要依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合成肌肉所需 ATP <5>一般情况下蛋白质不进行氧化分解提供肌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超过 30min 的激烈 运动,蛋白质才分解释放能量合成 ATP,但功能量一般不超过运动总耗能的 18%

(三)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运动强度和时间决定供能方式: 生成 ATP:ATP--CP 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氧化>脂肪酵氧化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2 / 20

二、产热和散热过程 一)产热过程 二)散热过 49,皮肤散热形式有:1 辐射 2 传导 3 对流 4 蒸发 第六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50,排泄:肌体将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终产物,多余的物质和进入体内的的异物[(包括药 物)但无食物残渣 但无食物残渣]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但无食物残渣 机体的排泄途径主要有: 1 由肺排出 CO2 和少量水分。 2 由消化道排除的主要是经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通过胆汁排入肠管) ,以及经肠粘膜 排除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 3 由皮肤以及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水、少量尿素和盐类。 4 由肾脏以及尿的形式排泄☆(主要途径)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血液循环特征 四、

肾血液循环的特征 51,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血液经过了两次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

动脉)和形成两套 毛细血管网(肾小体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 肾子球是尿液形成的第一步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功能 一、尿生成的过程 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52, :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