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四集卷二悌篇

四集卷二 《二十四悌》

悌篇

一、【季姜雍穆[mù]】

季姜雍穆。化播二妇。亲继无分。堂号三母。 【原文】

汉王敬伯妻文季姜。前妻有子博。女纪流。季姜有子康稚芝。女始示。前后八子。抚育恩爱。亲继若一。嫁纪流。分己婢给之。博好写书。姜手为作表袠[zhì]。博妻杨进及博子遵妻张叔纪。服姑之教。皆贤。号三母堂。季姜命康稚之妻。事进如姑。年八十一卒。四男弃官行服。四女亦从官舍交赴。内外冠冕[miǎn]百有余人。当时荣之。

季姜幼读诗书。其雍穆固无论矣。而其敬长之道。尤可称焉。敬伯堂祖母性严。子孙虽见官二千石。犹杖之。 妇跪受罚于堂。历五郡。祖母随之官。后以年老。不愿远乡里。季姜亦尝侍养左右焉。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王敬伯的后妻。叫做文季姜。王敬伯的前妻。遗下了三个孩子。儿子名叫王博。女儿大的名叫王纪。小的名叫王流。文季姜自已生的儿子。一个叫王康。一个叫王稚。一个叫王芝。女儿名叫王始王示。文季姜抚育前前后后的八个子女。不论亲晚。都是一样看待他。嫁女儿王纪和王流的时候。把自己的丫头分给他们。王博喜欢写字。就亲手给他做书套子。王博的妻子杨进。和王博的儿子王遵的妇人张叔纪。都能遵循了婆婆的教训。个个非常贤德。人家称他们为三母堂。文季姜吩咐自己的儿子王康和王稚两个人的妻子。服侍大姆杨进。应当像孝敬婆婆一般的。后来文季姜死的时候。年纪已经八十一岁了。四个儿子都卸了官职。四个女儿也都从衙门里出发。星夜奔丧。内外穿戴官帽的人。一共有一百多个。那时候的人。都觉得他们非常荣耀。

季姜自幼习读诗书,她能与人相处融洽本来没有什么可说的。而她敬重长辈的方式,尤其值得称赞。敬伯的堂祖母生性严苛,她的子孙即使官至二千石,她仍旧会杖责他们,并且妇人也要受罚跪在堂下。祖母跟随他做官,经过五个郡地,后来因为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季姜就在他的身边服侍赡养。

二、【穆姜仁爱】

穆姜温仁。化继为亲。四子改过。母氏艰辛。 【原文】

汉陈文矩[jǔ]妻李穆姜。早寡。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谤毁日积。穆姜衣食抚字。皆倍所生。前妻长子兴疾笃。母亲调药膳。忧劳憔悴。兴瘳。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性。我兄弟禽兽其心。过恶深矣。遂将三弟诣[yì]县。陈母之德。状己之罪。乞就刑。县言之郡。郡守表其母。四子许令自新。皆为良士。母八十余卒。

吕坤曰。世皆恨继母不慈。而宽于前子之不孝。皆偏见也。两不得。两有罪。要之礼责卑幼。则尊长无不回之天。故有闵损。不患衣芦之奸。有王祥、不患守柰[nài]之虐。吾因穆姜慈。而有感于世之恕前子者。

【白话解释】

汉朝陈文矩的妻子李穆姜。年轻时候。丈夫就死了。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前妻生下的儿子。有四个。前妻的四个儿子。以为不是他所亲生的。所以时常说他的不好。于是对他的感情。也就一天坏似一天了。可是李穆姜料理他们兄弟四个人的衣服和饮食。总比给亲生的儿子好上一半。到了后来。前妻的大儿子名叫陈兴的。生了病。十分危险。李穆姜就亲自给他煎药调汤。日夜很辛苦地看护。心里非常忧愁。神气也就非常憔悴了。于是陈兴也发了天良。等到病好、就叫了三个同胞兄弟。对着他们忏悔着说。后母的天性。十分仁厚。十分慈爱。这样的扶养了我们。我们还说他的短长。这真是禽兽的心肠了。我们的罪恶。是何等的深重呵。于是就带了三个弟弟。同到县官面前。声明后母的仁慈。和自己的罪恶。甘心受着刑罚。后来县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知府。知府就表扬他们的后母。一面应许他那四个儿子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都做了很良善的书生了。李穆姜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岁了。

吕坤说:“世人都埋怨继母不慈悲,但却对继子的不孝很宽恕,这是有偏见的。最后双方都不能各尽其责,产生怨恨。但如果用礼数来要求晚辈一定要孝顺的话,那么继母也会被感化,而恢复本来慈爱的天性。子骞并没有因为芦花棉衣而埋怨他的后母,王祥也没有因为看守李子树受到虐待而记恨他的后母,最后都以至孝感动后母。我因为穆姜的慈悲,而感叹那些宽恕前妻之子的人。”

三、【统姊[zǐ]助粟[sù]】

骆统之姊。悯[mǐn]弟日衰。助与私粟。悌道无亏。 【原文】

吴新阳亭侯骆统、字公绪。会[kuài]稽人。俊之子也。事嫡[dí]母甚谨。时值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kāng]不足。我何心而能独饱乎。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统一日散尽。姊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骆统姊之与私粟。因哀弟之减食日衰也。悌也。骆统姊之母之使分施。因骆统姊弟之慈心助济也。仁也。亦义也。同一事实。而两样心肠。要之姊弟虽为两家。而究同一气。谁谓从夫后。不必计及弟哉。

【白话解释】

三国时候。吴国的新阳亭侯骆统。号叫公绪。是会稽人。就是一个名叫骆俊的儿子。他是庶出的。可是他的侍奉大的母亲。十分恭敬。有一年。年成很荒。本地的乡民。和远方的客人。都受了饥饿。非常困苦。骆统就十分慷慨地送米施粥。去救济衰老和稚弱的人。他有个姊姊品行很好。做人又慈善。可是守了寡。也没有儿子。看见了弟弟很辛苦、很忙碌。觉得非常怜惜。屡次问他究竟为着什么缘故。骆统说。现在人家都在饥饿的当儿。我那里有心想独自吃着饱饭呢。姊姊便说道。既然是这样。那末为什么不和我商量。要自己苦得这般田地呢。马上搬出私自积下的谷。交给了骆统。骆统在一天以内。就都散施完了。后来姊姊又去告诉母亲。母亲也就很喜欢。吩咐继续地去施给贫苦的人。

骆统的姐姐把自己的粮食交给弟弟,是因为看到弟弟减食而日益衰弱,心里很难过,这是对兄弟的友爱。骆统姐姐的母亲让他们继续布施,是因为被姐弟俩慈悲救济的大义所感动,是仁爱,也是道义。虽然姐弟是两家人,但根却是一个。谁说女子出嫁后,就不顾及弟弟了呢?

四、【郑曹葬嫡[dí]】

曹氏和俭。盈满为忧。让嫡合葬。芳著蕙[huì]帱[ch?u]。 【原文】

晋郑袤[mào]继妻曹氏。鲁国薛人也。事舅姑甚孝。躬自纺绩。充奉养。至于叔妹群弟之间。尽其礼节。得姑姒[sì]之欢心。及袤官司空。子默等并显。曹深惧盛满。食无重味。衣必浣[huàn]濯[zhu?]。禄[lù]秩必班散亲族。家无余资。袤元配孙氏早亡。瘗[yì]黎阳。袤卒。议者逢曹意。欲不合葬。曹曰。元配从葬。礼也。备仪从迎之。执雁行礼。祠祀合葬焉。

赵姬下叔隗[wěi]。晋国之悌史也。曹女让孙氏。晋朝之悌史也。其言孙氏元配。理当从葬。不可使孤魂无依。岂将来己之孤魂。可无依乎。且其于叔妹群弟。尽其礼节。舅姑姒娣[dì]。咸得欢心。其悌德尤足多焉。

【白话解释】

晋朝郑袤的后妻曹氏。是鲁国薛地方的人。他服侍公公婆婆都非常孝顺。自己很辛苦地纺着纱。织着布。这样地赚了钱去奉养公婆。并且对待小叔和小姑。并他丈夫的从堂弟弟等。都很有礼貌。所以很得婆婆和姆姆的喜欢。等到郑袤官做到工部尚书的时候。他的儿子名叫郑默的等等。也都很显达了。曹氏生怕家里太富贵了。要渐渐的奢华起来。所以他每逢吃饭不用多味。穿过的衣服。必定洗了再穿。得到的俸禄。也就马上散给亲族里贫苦的人。因此家中毫无积蓄。郑袤的元配姓孙。早已死了。厝在黎阳地方。等到郑袤死了。一班人都去曹氏跟前讨好。想不和孙氏合葬。曹氏就说道。元配合葬。这是很合古礼的。那里可以不合葬呢。就备了仪仗和随从去迎接了来。行着姊妹的礼。很恭敬地去祭祀。竟把郑袤和孙氏合葬了。

赵姬甘愿让叔隗[wěi]作为正妻,而自己居于她之下,是晋国行悌道的榜样;曹氏让丈夫与前妻合葬,也是晋朝行悌道的榜样。她说:“孙氏是原配,理所应当和丈夫合葬,不可以让她的孤魂没有依靠。”而不顾及自己死后,孤魂是否有依靠。曹氏对小叔、小姑和丈夫的堂弟都以礼相待,公婆妯娌也都很喜欢她,曹氏的悌道真是行得非常好了!

五、【王舜[shùn]育妹】

王舜七龄。抚妹甚厚。长复父仇。争为谋首。 【原文】

北齐王舜年七岁。其父子春为从兄长忻夫妻所杀。有二妹。粲五岁。璠二岁。寄食亲戚。舜抚育之。恩义甚笃。既长不嫁。密谓二妹曰。家无兄弟。我姊妹不复父仇。谁复父仇者。二妹皆泣曰。唯姊所命。夜中。姊妹各持刀。逾墙入。手杀长忻夫妇。以告父墓。因诣县请罪。姊妹争为谋首。县不能决。闻于朝。隋文帝诏特原之。

以七岁女子。上无父母。终鲜兄弟。而抚育五岁二岁之二妹。寄食亲戚。孤苦伶仃。竟得长大。同复父仇。其操心也危矣。其虑患也深矣。姊妹三人。争为谋首。千古下犹为嘉叹不已。岂特文帝嘉[jiā]叹已哉。

【白话解释】

北齐时候有个女子。姓王名舜。年纪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名叫王子春。被一个从堂哥哥名王长忻的两夫妻所谋死。那时候王舜还有二个妹妹。一个名叫王粲。才五岁。一个名叫王璠。只有二岁。三个孤苦伶仃的姊妹。只好寄养在亲戚的家里。王舜照管二个妹妹。相亲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