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察设计考试复习题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86.汽车的动力因数D,可以说明不同车型( B )的大小。 A.有效牵引力 B.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相对牵引力) C.车速 D.加速度

87.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8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以不小于( D )为宜。 A.80m B.160m C.320m D.480m

88.在确定公路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时,一般控制横向力系数μ最大不超过( C )。 A.0.035-0.05 B.0.05-0.10 C.0.10-0.16 D.0.16-0.20

89.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 C )秒钟的汽车行程长度。 A.3 B.6 C.9 D.12

90.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圆曲线半径R小于( D )时,应设置缓和曲线。 A.极限最小半径 B.一般最小半径 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D.临界半径

91.新建的二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B )处的标高。 A.路面中线 B.路基边缘

C.路面边缘 D.路基边缘与中线的平均标高

92.沿河的路线,应保证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对应的计算水位( B )以上。 A.0.3m B.0.5m C.1.0m D.1.5m

93.四车道的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A.65000~90000辆 B.60000~100000辆 C.60000~80000辆 D.25000~55000辆

94.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时间T来计算的,其中T为( C )。 A.6秒 B.0.5秒 C.3秒 D.1秒

)。 D 95.在直线和半径为R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参数为A,R、L和A单位均为m,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C )。 A.R-L=A B.R+L=A C.R·L=A2 D.R2/L=A

96.设竖曲线的半径和外距分别为R和E,二者单位均为m,则坡度角ω与R、E的关系为( B )。 A.R= B.R=

C.R=4Eω2 D.R=8Eω2

97.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B )。 A.500~900辆 B.5000~10000辆 C.5000~7000辆 D.1000~4000辆

98.设汽车的每小时燃料消耗量为Qt(kg/h),车速为V(km/h),则每100km行程的燃料消耗公斤数Qs为( C )。 A.Qs=Qt/(100V)(kg/100km) B.Qs=100VQt(kg/100km) C.Qs=100Qt/V(kg/100km) D.Qs=100V/Qt(kg/100km) 99.一条车道的最大宽度为( D )。 A.3.5m B.3m C.4m D.3.75m

100.某交点JD桩号为K1+300,设置基本型平曲线,算得切线总长Th为150.5m,则直缓(ZH)点桩号为( B )。 A.K1+350.5 B.K1+149.5 C.K1+450.5 D.K1+249.5

101.新建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采用( C )。

A.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中线标高 B.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后该处中线标高 C.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D.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置超高、加宽后该处边缘标高 102选线的第一步工作是( D )。

A.进行路线平、纵、横综合设计 B.逐段解决局部路线方案 C.确定所有细部控制点 D.解决路线的基本走向 103.关于实地定线中的放真坡,正确的是( C )。 A.真坡是指最大纵坡 B.真坡是指平均纵坡

C.真坡是指定线所放的坡度基本上就是今后纵断面的设计坡度 D.真坡是指最小纵坡

104.数字地面模型简称为( D )。 A.DMT B.TMD C.MDT D.DTM

105.设为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G为传到制动轮上的车重力,则作用在汽车上的最大制动力为( B )。 A.G B.G C.G/ D.G/

106.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这种线形称为( C A.S型曲线 B.断背曲线 C.C型曲线 D.反弯曲线 16.用作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 D )。 A.5% B.6% C.4% D.3%

107.横向力系数μ的合适范围为( C )。 A.0.3~0.4 B.0.4~0.5 C.0.1~0.15 D.0.2~0.3

108.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公路的( C )。 A.起点 B.路线带 C.中心线 D.终点

四、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现代交通运输由( 铁路 )、( 道路 )、(水运 )、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 ) 2、根据我国高速公路网规划,未来我国将建成布局为“7918”的高速公路网络。其中“7918”是指(7条射线 )、( 9条纵线)、( 18条横线)。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公路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4、各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指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交通量。 5、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应(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6、高速公路和具有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20)年预测;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 7、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8、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设计车辆分为(小客车)、(载重汽车)和(鞍式汽车)三种。 9、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状态)的最关键参数。

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将公路服务水平划分为(四)级。其中高速、一级公路以(车流密度)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二)级。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二、三级公路以(延误率)和(平均运行速度)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设计时采用(四)级。 12、公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可根据公路的性质和设计要求分为(一阶段设计)、(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三种。 1、公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是指(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同向)曲线,而两个转向相反的相邻曲线间以直线形成的平面线形称为(反向)曲线。 3、在转向相同的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直线长度一般不小于(6V或6倍设计车速)。 4、在转向相反的两相邻曲线间夹直线段处,其直线长度一般不小于(2V或2倍设计车速)。

5、汽车通过弯道时,由于横向力系数的存在,它不仅影响到乘客的舒服度,还增加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上的园曲线最小半径可分为(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三种。 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公路上的园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米。

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园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应设缓和曲线。但(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用直线径相连接。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其方程表达式为()。

10、无中间分隔带公路的超高缓和段过渡形式可采用三种方式,即(绕内边缘线旋转)、(绕中轴旋转)、(绕外边缘线旋转)。 11、圆曲线上全加宽值的大小与(设计车型)、(平曲线半径)和(设计车速)等因素有关。

1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当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米时,应在平曲线(内侧)设置加宽。

13、当公路需要加宽时,四级公路和山岭重丘区的三级公路采用第(一类加宽)类加宽值;其余各级公路采用第(三类加宽)类加宽值;对于不经常通集装箱运输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二类加宽)类加宽值。

14、我国测量坐标系统通常有三种,即(大地坐标系统)、(高斯3度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15、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设计规范》规定为:眼高(1.2)米,物高(0.1)米。 16、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等四种。 17、停车视距可分解为(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等三部分距离。

1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视距的要求;二、三、四级公路应保证(会车视距)视距的要求。 19、平曲线上行车视距的检查有两种方法,一是(解析法),另一是(几何法)。

20、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型是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起来的线形形式。

21.山岭区公路按线位的不同可分为沿溪线、山脊线、越岭线三种。 22.设计深度介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的设计阶段叫技术设计。

23.实地放线,不用坐标数据时,可采用______偏角_______法或_____坐标________法。

24.汽车在等速度行驶时,不存在______惯性_______阻力,在水平路段上行驶时不存在______坡度_______阻力。 25.当圆曲线半径R=1000米时,缓和曲线参数A的合理范围是_____333________至______1000_______。 31.两阶段设计是按初步设计和______施工图______设计两阶段进行。

32.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包括横向倾覆稳定性和横向_____滑移_______稳定性。 33.一般要求汽车在缓和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小于_____3_______秒。 34.纵面线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长度称为____________。

35.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______回头______展线和螺旋式展线三种。 1、高速公路的设计标高应采用中央分隔带 外侧边缘 的标高。 2、公路的平面级形要素由直线、圆曲线和 缓和 曲线三部分组成。

3、直线线形不宜过短、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不以小于设计速度的 2 倍为宜。 4、回旋线的长度随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 减短 。

5、公路选线的步骤是: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 具体定线 。

6、如果平面要素是直线,纵断面要素是凹型竖曲线则主体线形要素是 直线。 7、沿溪线布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河岸选择、路线高度、 桥位选择 。 8、汽车的行驶阻力主要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和 惯性 阻力三部分组成。 9、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及 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 10、交叉口的车道数确定时,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 高峰 小时交通量的要求。 4.“3S”系统是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系统、(遥感系统)系统。 1、在公路网中,公路与(公路)、(管线)纵横交错,形成(交叉)。

2、相交路线在(同一高程)平面上的交叉称为平面交叉,相交路线分别在(不同高程)平面上的交叉称为立体交叉。 3、对于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措施通常有建立(交通管制),采用(渠化交叉口),创建(立体交叉)。 4、平面交叉路线应为(直线)并尽量正交,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