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游戏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结构游戏
答:是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一种游戏形式。
2.剩余精力说
答:该学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3.形象玩具
答:主要指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形象玩具在象征性游戏的角色扮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游戏的内部真实
答: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像都是来源于或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是贝特森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义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而提出的游戏理论。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
答:正确,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规则游戏是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它是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而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一种游戏形式。
2.松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答:错误,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备品质。 (5)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强自制力。
2. 物理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玩具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2)游戏场地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游戏时间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 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实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合理安排游戏。 (2)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 (3)制定游戏的组织实施计划。
4. 家庭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亲子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2)父母教育态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3)家庭结构和气氛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5.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五六十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