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五、《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理解性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4、“十思”的内容: 。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 。 【理解性默写答案】 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六、《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
2.对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3.对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 4.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 5.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6.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中蕴含锋芒,道出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7.作者以 , ,为论证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驳斥,表明坚持变法的立场。
8、作者直言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理解性默写答案】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也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8、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七、《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理解性默写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八、《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对于战国六国和后来的秦皇朝覆灭的原因,古代许多名家都有其真知灼见,请分别默写出下列名家总结六国或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最后一段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二段中“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4.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可行的对抗秦国的办法“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此举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6.《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7.《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用一个比喻句生动地表现出了秦的贪婪,不
断割地退让的方法来对付秦人是不可行的,只会增长他们的气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六国祖辈创业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