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对咸阳永寿县气候的影响
王荣国 杨 强 高联门
(陕西省咸阳永寿县气象局,713400)
摘要:近50年来永寿异常偏暖集中在90年代初期,偏冷集中在1993年以前。70到80年代为丰水期,90年代为枯水期。历史上年降水显著偏多主要在80年代期,异常偏多不存在,1974年异常偏少,显著偏少是1992、1994年。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年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以春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最为显著。气候变化以变暖为主要特征,温度变化是直接和主动的,而降水的的变化是间接和被动的,是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The past 50 years Yongshou abnormal warm concentrated in the early 1990s, concentrated in the colder before 1993. 70 to 80 years for the wet period, 90 years for the dry season. History of prior year was significantly above normal
precipitation, mainly in the 1980s period, there is no unusual ones, too few exceptions in 1974,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normal is 1992, 1994 years.
Significantly higher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especially on spring temperatures and reduced precipita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to warming as the main feature, the temperature change is a direct and active,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is indirect and passive, is a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关键词:气候,生存环境,永寿,气候变化;
Keywords: Climate , QiXiangFa, Living environment , Yongshou, Climate
change;
一.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
1.1.我国生存的基本格局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地域辽阔,地势呈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6%,有世界著名的青藏和黄土高原。这是构成我国生存环境的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和植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基本背景条件。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和西南高原气候。
东部季风气候:我国105oE以东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太平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大,雨量充沛且季节转换明显,是世界上主要的季风区之一。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是同纬度最寒冷的地区。冬半年降水量较小。夏季受太平洋暖湿空气影响,雨量充沛,温度南北差异较小。
西北干旱区气候: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地形阻挡,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不易抵达。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全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一般不超过200毫米,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西南高原区气候: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不大,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高原南部雨量可达4500毫米,而西北部不足50毫米。
1.2.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特点 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等三个主要特点。在空间上,我国的气候不仅在宏观上形成三种气候,而且具有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多种气候带,加上地形的分割,同一纬度上,气候更是千差万别。地表水体被分割成三大自然区(西北、高原和东部),每个区内几乎都是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冰川点缀其间,形成十分复杂的自然水体。土壤种类繁多,共计有10个土纲,46个土类,128个亚类,天然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在时间上的易变性主要表现为年际变率大。多年尺度上的阶段性变化明显。
不同类型植被间的“过渡带”或交错群落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在我国有三条“过渡带”。我国对外界扰动的承受力很差,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多,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台
1
风,海啸,风暴潮,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灾害,病、虫、鼠害等等。
人类活动强烈地影响着我国的生存环境。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和工业发展上。土地利用主要受人口、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制约。我国有数千年的农耕历史。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森林、草原被蚕食。工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和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
近几十年来,全球增暖使我国冰川后退和变薄。据卫星图片等资料分析表明,冰川后退的平均速度为10-20米/年,最大后退速度为100米/年,后退数量最多的是天山和祁连山冰川。我国土地退化严重: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等过程。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1.3.我国在全球气、植、水、土的变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3.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6.2亿吨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7%,居世界第三位。 1.3.2. 甲烷的排放量约为2612万吨,约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4.7%。
1.3.3.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在全球碳排放中的相对位置还可能上升。
1.3.4. 全球森林采伐率为7046千公顷/年,而我国在1976—1980年期间的采伐高达1342千公顷/年,
约为全球采伐量的1/5。
1.3.5. 我国荒漠化中,旱地沙化的比例为69%,全球平均61%。 1.3.6. 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年径流量不足世界的1/4。
二、永寿的气候变化
咸阳市位于西北地区,属于一级敏感区,地形复杂,地理环境多样,主要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是气候脆弱地带。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气候适宜,降水丰富,林木繁茂,树种繁多、垂直分带,植被覆盖率达32—50以上% 。永寿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势平缓,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资源丰富。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78.6毫米,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05天。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1790.3—2831.0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0%,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
2.1. 气温变化特征 近50年来,可以90年代初期为界分成冷、暖两个阶段,1993年以前为冷期,以后为暖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60~80年代变化平稳,90年代增温显著。1993年以后气温上升最明显,峰点是2006年12.4℃,1984年出现谷点9.8℃。 度13.0度 2.0咸阳永寿一级站年平均气温气候演变规律12.5咸阳永寿一级站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1959-2007年) 1.5(1959-2007年)12.0 1.011.5 0.511.0 0.010.5 -0.5 10.0-1.0 9.5-1.5 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年年极端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122℃/10年,1973年达到峰值41.6℃,谷点在1983年35.4℃,1993年以后明显上升。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明显,增长率为0.745℃/10年,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为波动式上升阶段,90年代初期为下降阶段,1993年以后又开始回升。谷点是1955年为-16.7℃,次低点是1991年-16.1℃,峰点在1979年为-6.6℃。
2
年平均气温60~80年代在9.8~11.5℃之间变化,60~70年代上升,70~80年代变化平稳,进入90年代急剧上升,10年平均气温达11.04℃,升幅度0.4℃/10年。
平均温度302520151050-5-10195919621965196819711974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20012004200750年平均气温春平均夏平均秋平均冬平均年平均年份
2.2. 降水变化特征 近60年来我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增长率为-27.16mm/10年,年降水量平均值为671.4mm,最大值是1984年为957.3mm,其次是1981年856.8 mm,最小值在1977年298.9 mm,其次是1997年315.4mm,90年代初期开始显著减少。
毫米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年咸阳永寿一级站年降水量气候演变规律(1959—2007年)
60和80年代为多雨期,70、90年代为少雨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为干旱少雨期。80年代为丰水期,90年代为枯水期,春季降水量各年代间的变化与全年走势一致。夏季和冬季变化趋势相同, 60~80年代呈上升趋势,80~90年代明显下降。
2.3. 气温与降水异常分析 50年来我县年平均气温偏暖集中在90年代,异常偏暖年有1998、2002、2006年,偏冷集中在80年代中期以前,1959~1989年间有14个偏冷年,其中1984年显著偏冷,年平均气温达9.8℃。
1978~1984年降水量以偏多为主,1976~1983年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977、1997年显著偏少,而1981、1983年显著偏多,1981~1984年降水量显著偏多,1991~1998年以偏少为主,其中1997年异常偏少,1995年显著偏少。 2.4. 永寿气候变化小结
2.4.1 通过近50年资料分析,我县年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13℃/10年,特别是1993年以后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冬季增暖最显著,从1986年以后冬季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春、秋
3
季气温变化与年平均气温接近,夏季增温幅度最小,增长率为0.016℃/10年,呈现出冬暖夏凉的现象。 2.4.2 近50年来,可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我县气候划分成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以后为暖期,90年代为最暖期。
2.4.3 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速度分别是0.142℃/10年和0.745℃/10年,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年极端最高气温上升速度,气温的年较差减小。
2.4.4 我县近50年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90年代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70年代起冬季则以0.15 mm/10年速度上升,汛期降水量下降最明显(-14.51 mm/10年),其次是秋季(-12.63 mm/10年)。
2.4.5近50年来我县异常偏暖集中在90年代中后期,偏冷集中在1986年以前。70、80年代为丰水期,90年代为枯水期。历史上年降水显著偏多主要在80年代期,异常偏多不存在,1974年异常偏少,显著偏少是1992、1994年。
参考文献:
[1]. 黄德基等编著,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米脂实验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问题探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03
[2]. 和宛琳,徐宗学。渭河流域气温与蒸发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1(42)
[3] .孙风华、赵春雨,辽宁近百年气温变化基本特征分析,辽宁气象,2002(3):14~22
[4] .胡小晖,全球变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28~3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