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 《区域经济学》课程考试重点小抄最全打印版
判断 1.
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生产先与消费的增长而增长,先于消费的下降而下降,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能源生产健康发展的机制已经成熟。(?) 2. 3. 4. 5. 6. 7. 8. 9.
艾萨德研究的主要是在人口分布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北京市提出首都意识的概念,体现了地区形象的继承性。(?) 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布局指向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是制度安排合理化的最终表现。(?) 产业组织政策主要是关于“产业内”与“产业外”的结构问题,即产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城市化对工业的促进和推动包括促进工业化进程和高工业化质量。
27. 股权式合资企业是按照合资各方的投资比例确定风险与收益的享有与承担。(?)
28.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是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比重。(?) 29.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相比较,基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更强。(?)
30. 基础设施的增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充分条件。(?) 31. 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同属于第三产业。(?)
32.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密切相关。(?) 33. 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
34. 极化效应导致经济增长极自身的增长与发展。(?) 35. 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生产是第二产业的基本特征。(?)
36. 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的共同之处在于加工方都不择市场开拓和盈亏。(?)
37. 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效应。(?)
38. 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指出了两个地区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是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
39. 均衡增长强调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即所有部门都按照统一的比例和速度增长。(?)
40. 可操作性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否能落实的试金石。(?) 41. 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必要条件,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
42. 劳务合作的形式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加工贸易合作等。(?) 43.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是实现最大收益和成本最低。(?) 44. 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反映区域贸易条件改善。(?)
45.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46. 目前,我国所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赶超战略。(×) 47. 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8.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49.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重工业的转移形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第一次转移浪潮。(?)
50. 评价一国以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均衡,不能只看在地理分布上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是否相适应。(?)
51. 企业的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的平均成本下降。(?)
52. 企业家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53. 企业在进行跨区域投资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投资收益的高低。(?)
54. 企业作为区位布局的主体,其驱动机制表现为成本最低,收入最大。(?)
55. 区位理论通常认为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因素是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56. 区域动态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是动态技术差异的产生。(?) 57. 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58. 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业内与产业外企业如何实现资源的分配。(?)
(?)
10. 充分就业、稳定增长和均衡过程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论点。(?) 11.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同属于外向型经济。(?) 12.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债券是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 13. 从总体上看,1978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低、波动大、进程缓慢。(?)
14. 当企业作为区域合作主体时,通常把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15. 地区产业的聚集形成的个别企业平均成本下降属于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16. 地区形象塑造与发展战略、规划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功能与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
17. 第二产业具有无限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18. 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19. 对于资源型的区域经济地区,应在资源开发的中后期阶段进行支柱产业的开发与发展。(?)
20. 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21.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变化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
22. 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23. 根据赫希曼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是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强劲的制造业。(?)
24.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新开发的地区,行政原则起着主要作用。(?)
25. 根据两个地区的内部的相同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域的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形成的区域是系统区。(?)
26.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储蓄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59. 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60.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61.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6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区域谋求发展的最高概括和总纲,对发展战略影响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因此,指导思想一经确立就必须保证其稳定性,保证其固定不变。(?)
63. 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64. 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物质商品贸易和无形精神商品贸易的统一。(?)
65.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的内涵尽管不同,但二者的行为方式和效果是相同的。(?)
66. 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趋势是综合与分化。(√)
67.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68. 区域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规模的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侧重于经济质的提高。(?)
69.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是同质的,因此其增长机制和宏观经济增长的机制也是一致的。(?)
70.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和公平分配收入。(√)
7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
72.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靠地方政府的主动行为。(?)
73. 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和区位资源,一般而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资源越丰富。(?) 74. 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75. 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有明确的主体实现,因此两者是一回事。(?)
76. 区域开发就是区域经济发展。(?) 77. 区域开发主要是工业开发。(?)
78.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79. 区域性是自然资源最根本的特点。(?) 80. 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81.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82. 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83. 三次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84.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贷款即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85. 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 86. 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87. 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存在正向关系。(?) 88.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
89. 市场因素对产业区位的选择影响,是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的点的重要依据。(?)
90. 水平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91.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92.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与城镇规模成正比关系。(?)
93. 提高区域经济总产值的途径是在主导部门总产值一定时,降低部门之间的消耗系数。(?)
94.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95. 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综合。(?)
96. 外部经济利益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和聚集的规模。(?)
97.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98. 现代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99. 消费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国内生产总值在产业间比重分配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
100. 研究人力资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开发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101. 雁行产业发展理论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02. 一般而言,区域产值的增加意味着区域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03.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的周期和宏观经济发展周期总是相一致的。(?)
104. 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105. 一个地区自我循环比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封闭,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越低。(?)
106. 一个特定的企业,其利润大小取决于投资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 107. 运费成本最低的区位选择,代表了区位理论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108. 在城市化动力机制中,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推力起着决定作用。(?)
109.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10. 在区域经济中,重工业越多越好。(?)
111.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并不是唯一的运行主体。(?) 112.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运行不仅是政府行为,同时包括企业行为,但主要是政府行为。(?)
113. 在推进我国城镇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城镇规模的建设,同时必须做好城镇质量的提高。(?)
114. 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是表现其对资源的所有权,市场对资源配置则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效益。(?)
115. 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的主体。(?) 116. 政府是区域开发的第一主体。(?)
117. 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也必然能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18. 支柱产业不仅在区域经济中占较大比重,而且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119. 只要人均GDP大于零的地区都可以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120. 制造业内部资本集约化过程的普遍实现,标志着工业化社会将向后工业化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过渡,这个社会将发展到更高层次。(?) 121. 中国城镇体系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在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要素起着重要作用。(?)
122. 主导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
123. 主导产业是体现地区特色、代表地区利益的产业,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的与分工的基本途径。(?) 单选
1.(A)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
2.(A)的存在,是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的前提。A区域贸易 3.(A)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
4.(B)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利益驱动
5.(C)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C.工业赶超
6.(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C.要素密集度
7.(D)不属于新产业区。D.经济特区
8.(D)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D.顺序-规模分布型
9.(D)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D.熊彼特 10.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柏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A)A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11. 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A)A规模经济
12.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A)的约束。A布局目标
13.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B)B 利益驱动机制 14. 成熟的城市社会中,城镇人口比重(C)C 大于65% 15.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A)AS形
16. 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A)A关联性 17. 传统工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B 运输因素
18. 从(B)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B.空间角度
19. 地区差异贸易的理论基础是(A)A绝对成本论
20. 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A),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A 信息化改造 21. 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D)。D市场因素
22.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且多布局在科研单位附近区域的属于(B)产业布局指向。B 高科技
23.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24. 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B.要素禀赋理论
25. 恩格尔系数是(C)的比值。 C.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 26. 发展模式中最好但并不多见的模式是(D)D 综合型
27. 防止区域经济的区位性衰退的关键是(A)A区域产业多样化发展 28. 各产业(A)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9. 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的地区差异。C.相对劳动生产率
30. 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A)在城镇体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A市场原则
31.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的提出。C.市场区位论
32.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的标志是(A)A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
33. 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A)。A城市化水平
3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C)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C技术密集型产业
35. 胡佛在(B)中最早构建了区域经济学体系。B 《区域经济学导论》 36.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A)A递减的 37. 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是(A)A资源
38.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A)来体现的。A技术进步 39. 那克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A)A资本的不足 40.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B)B 创造需求 41.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D)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42. 前、后时期增长率双高的部门是(B)B 成熟部门 43.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指(A)A政府
44. 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C)C 70%-80%
45. 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智力型资源开发的条件是信息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A)A50%
46. 区域经济基本运营模式是(A)。A人力资本运营 47. 区域经济实现非均衡增长的前提是(B)B 区域贸易的存在 48. 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概括而言,包括(A)A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49.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B)B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50.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的(A)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A 经济
51.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A)活动的总称。A商品交货
52. 人力资源主动地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过程表现在(B)B 选择职业 53. 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区域。 D.资源缺乏型
54.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首先提出来的。B.科林·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