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四省名校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四省名校联考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二十四)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里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2.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

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的含义,我们可能无法理解整句话的含义,但是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唐代“藩臣”和“王臣”之间的问题体现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本题讨论的内容就是藩镇割据问题。

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根本用意是要求他 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给大臣下达旨意的本质用意应该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选项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康熙的特点;B选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民本思想;C选项是消极的思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本质

【名师点睛】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是象征、鲁莽的行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运动,是一次鲁莽盲目的、和政府有联合、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完全符合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无盲目排外的特点;反 割台斗争没有政府的联合;新文化运动全盘肯定外来文化,也没有政府的联合,排除ABD项。故选C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义和团运动

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心理统一”和“认同感”加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团结,共同致力于抗日战争,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故选C。材料说的是抗日战争,AB项错误。战略反攻发生在解放战争的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沿海的内迁,也加强了各个地区阶层的相互的了解,促进了抗战的胜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

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实现了民族独立 D. 增强了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关键信息:“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从人物、时间和地点信息可判定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正确。A是南昌起义,排除;B项发生在长征途中,排除;C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

.

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綏(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A.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归缓”“迪化”都有贬低污蔑的意味,改为“呼和浩特”“乌鲁木齐”体现了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改名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故A、改名是在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两项不符合题意;从1955年才开始实行,故B不符合题意。

9.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 “九二共识” 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 连战“和平之旅”演讲 D.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协会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B项是全国人大发表;C项是连战演讲;D项是邓小平提出。故选A项。 九二共识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0.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领导者。”《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

A. 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

B. 《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 C. 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

B.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