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终结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 要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大幅度发展的

同时,对环境也产生了无法言语的影响甚至破坏,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称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工业污染源现状,分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论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进行。

关键词 :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关系 1 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

1.1 环境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建国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只有349亿元,而1990年已达23851亿元,1978年至1989年平均每年增长12.4 % (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工业是从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

从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实际平均劳动报酬由1985年的1 148元增长到2006年的5804.6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8.2%。其次从环境政策来看,中国政府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污染物的单位征收排污费,排污费实际征收额由1985年的9.2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1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7.7%。再从环境有益技术来看,节能技术属于重要的环境有益技术,工业能耗强度的演变过程可以较好地反映节能技术的进步过程,因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环境有益技术的演进过程,中国工业能耗强度由1985年的5.3万t标准煤/亿元逐步降至2006年的1.9万t标准煤/亿元,下降了64%,年均下降4.1%。最后是排污强度,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变化过程大致相似,工业废气排污强度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反映中国工业“三废”排污强度的演进过程,其由1985年的7.6亿

标m3/亿元降至2007年的3.4亿标m3/亿元,下降了53%,年均下降2.1%。总体来看,我国工业环境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城市和一些工业集聚区随着过重的环境负荷,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大部分都已恶化到“舒适水平”以下;第二,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很大;第三,工业污染是与大量浪费资源相伴的,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第四,工业结构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重污染型行业占的比重较大,形成了刚性很强的“结构性污染”;第五,小型工业多,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部门逐步增加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以后,几个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工业部门,如化工、冶金、能源、建材、轻工等,都采取了一系列比较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采用无废或低废生产技术,加强对污染的治理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如果不是这样现在的环境污染状况难以想象。但毕竟这样做的时间还不长,投入的资金也远远不够。 1.2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 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

1.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

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 ,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创了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的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 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北京宣言》; 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