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盆地分析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序 号: 时 间:

渤海湾盆地分析报告

引言:

渤海湾盆地为我国东部的一大型重要产油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演变的影响,渤海湾盆地产生了众多类型的断裂构造样式和被切割的大小断块,而不同的构造圈闭样式和断块体系形成了该盆地内主要的油气聚集单元,如济阳坳陷、东濮坳陷、黄骅坳陷、辽河坳陷和临清坳陷等。本文将从盆地的形成机制、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热演化历史等方面对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一、构造背景:

在古生代结晶基底之上,中国东部大陆经历了中、新生代两个裂陷作用旋回。渤海湾盆地在中生代末由于区域抬升剥蚀而经历了准平原化作用,其新生代盆地为典型断陷一凹陷盆地。渤海湾盆地是在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多层结构含油气盆地。从早元古代末起到晚第三纪大致经历了五个地质历史演化阶段:(1)地台发育期。根据沉积发育和构造运动背景又可将该期分为三个亚期即中、晚元古代箕状断陷期、早古生代海侵期、晚古生代海陆交互发育期;(2)三叠纪持续沉积期、(3)侏罗-白垩纪褶皱充填期;(4)早第三纪拉张倾翘期;(5)晚第三纪挤压坳陷期。

中生代华北地台进入地质活动强烈的时期,位于华北地台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进入了相对活跃的地质时期。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侏罗世,渤海湾盆地基本发育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逆冲断层,这与北部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挤压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向北推挤华北板块及郯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剪压构造机制是相吻合的。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的分布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

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三个北西向断堑系,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同时,郯庐断裂带本身在中生代晚期就是一个剪张性的“两堑一垒”的断堑盆地。根据中生界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渤海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较大,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范围也较广;而鲁西南断堑系是由五个雁列的北西向狭窄断堑组成,即益都、沂源、莱芜、蒙阴和平邑五个断堑(自北向南雁列),指示中生代郯庐断裂带是左旋走滑平移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渤海段即营潍断裂在中生代晚侏罗—早白垩世为两堑一垒的裂谷盆地,并进一步演化成新生代走滑盆地,而郯庐断裂带的山东段沂沐断裂是晚侏罗—晚白垩世“两堑一垒”的古裂谷,新生界并不发育,经历了先张剪后压剪的过程。

新生代渤海湾盆地,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两大构造应力场之下。新生代盆地拉张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在新生代初为北北东向,第四纪沉积晚期改为北东东向。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陷阶段经历了3次构造反转和包括区域的或局部的不整合发生。在学者们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结果中表明:在渤海湾盆地甚至是华北盆地,单一的岩石圈水平伸展减薄机制,无法模拟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还需要叠加垂向的热减薄机制才能模拟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而这三次构造反转,可能是岩石圈水平伸展诱发,是对深部软流圈热隆起的反映,即岩石圈热减薄机制的体现。所以,渤海湾盆地在新生代断陷阶段的沉降不仅是岩石圈水平伸展的结果,还耦合了垂向的岩石圈热减薄的影响。

二、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

对于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两个时期-断陷期和坳陷期,渤海湾盆地第三系发育两套构造层序,分别为下第三系断陷层序和上第三系坳陷层序。早第三纪是裂谷和湖盆发育的全盛时期,晚第三纪湖泊基本消亡,全区以河流一泛滥平原沉积发育为特征。

由于裂谷活动的阶段性,早第三纪断陷期地层又可分为三个旋回:下部旋回、中部旋回及上部旋回,分别相当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三段、沙二段--东营组。长期旋回内又可进一步识别出多个中期旋回。3个长期旋回内层序的发育具有很多共同特点,在长期旋回内自下而上发育冲击体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