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答题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1分]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2.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①心外无物 ②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④理在事先 ⑤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1分] A.①②⑤ B.②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⑤

3. 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分]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4.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1分] A.地理环境、上层建筑、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基础 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上层建筑

5.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 [1分]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指:( ) 1.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3.它是一种直接的生产力 4.它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1分] A.1、2、3 B.2、3、4 C.1、2、4

1 / 8

D.1、2、3、4

7. 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①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历史条件的限制 ③绝对真理无限性的限制 ④客体可知性的限制 ⑤主体经验、认识水平的限制 [1分]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②⑤

8.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1分]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9.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 [1分] A.物与物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

10.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在(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和静止不可以截然分开 ④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⑤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分]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1. 科学证明,人脑是( ) [1分]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2.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 ) [1分]

A.都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领域和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B.按其本性能够正确地反映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C.都包含有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D.都是包含有某种错误认识的不完全的客观真理

13.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 ) ①改变客观规律的能力 ②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③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物

2 / 8

质世界 ④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⑤直接控制并影响人体机能和状况 [1分]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14. 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1分] A.学习书本知识 B.参加社会实践 C.进行社会调查 D.研究实际情况

15.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①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②从实际出发 ③理性认识被人民群众掌握 ④要通过中介环节 ⑤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1分]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6.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1分]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17. 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下列哪一个不是其起决定作用的原因?( ) [1分]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B.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C.人类生存和发展以来于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1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时间是( ) ①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②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形式 ③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的 ④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⑤绝对不变的 [1分] A.①②③⑤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19. 人的知识归根结底来源于( ) [1分] A.读书学习

3 /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