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3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相对人口过剩

答:相对人口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比较起来相对减少,从而使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新技术的采用,为广泛雇佣童工和女工提供了条件,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大量破产的小生产者和中小资本家涌人无产者队伍,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因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之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这是因为: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过剩人口、潜在过剩人口和停滞过剩人口。

2.创造性毁灭 答: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海财经大学2002研;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

4.再生产周期

答: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亦称“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其起点和决定性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在萧条阶段,生产停滞,商品销路呆滞,物价低下,资本家为了增强其竞争能力,并获得利润,除加强对工人剥削外,还开始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复苏阶段,指生产走出萧条阶段的低谷,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涨阶段,生产水平增长超过前一周期的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社会消费增加,交易兴旺,物价上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又不断加剧,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5.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6.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指资本主义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社会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越集中,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必要性。同时,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中,雇佣劳动的人数不断增加,组织性不断增强,无产者的愤怒和反抗也随着他们贫困的加深而增长,迫使他们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代替,这是对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又造成了对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一切经济规律得以展开和发生作用的基础;而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只是一种局部现象,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

②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与以占有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小商品生产有着很大的不同。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分配的矛盾。

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3.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和“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两大社会经济后果? 答:(1)“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①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减的速度减少。因而,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

②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并不是以简单的机械的方式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随着资本积累运动而周期性地变化,并分布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与部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的变化相联系。

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和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条件。 第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是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等阶段组成的周期性的波动过程,资本增殖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在不断发生变化,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不仅可以随时为资本增殖的需要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劳动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从而把劳动力市场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符合资本增殖需要的界限之内。

(2)“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原因主要是: ①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可变资本相对下降,而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生产的,所以剩余价值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

②平均利润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存在着其他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人口过剩、对外贸易等等;另一方面,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

③利润率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首先,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却受不同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这两个方面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因此两者出现了矛盾。

其次,平均利润下降规律还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总量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造成的剥削程度的提高又有助于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由于剥削程度的提高有不可逾越的限制,因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总的趋势。利润率的下降促使资本家更多地进行积累,增加资本总量,以达到增加利润总量的目的。而在现有资本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相对剩余价值和由此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生产所要达到目的即价值增殖同实现这个目的所要达到的手段即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第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中还引起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所谓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而且由于资本通常以商品的形式出现,资本过剩包含商品过剩,于是大量资本闲置,生产被破坏。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由此可见,资本的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口相对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它们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和过渡性。无论是人口的过剩、商品的过剩还是资本的过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并不表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它表示的是相对于剩余价值增殖的需要和以对抗形式存在的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

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主要有:

(1)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了W—G—W,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2)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5.如何理解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答:(1)固定资本更新 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2)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