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日益突出与紧迫。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对推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金管理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1.6%,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的压力越来越大,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工作总体滞后,层次不高:至今我国仍没有一部从整体上专门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最高层次的规范即民政部的《基本方案》和农业部的《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其他的主要是地方政府规章。地方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中央统一立法缺位,一些本该统一的制度也是形式各异。一些地方性办法由于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各地对养老保险的

建立、撤销,保险资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等都未有效地限制,缺乏约束力。这既不符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全国统一规划,也不符合法制化的要求。

(二)参保率低,覆盖面狭窄: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8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基本呈递减趋势,即使在参保人数较高的1998年,参保人数也只是8025万人,参保率仅仅达到10%,其中还存在\保小不保老\、\保富不保贫\等倾向。从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结构来看,也主要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真正该保的老年人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此外,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能参保的多是有收入保障的农民,低收入和贫困农民往往被排除在养老保险之外,使得该制度既无法体现社会保障性质,更无法体现济弱扶困的社会公平原则。

(三)保障功能差:现行保险费征缴实行的是低标准、多档次,由农民自由选择。由于制度设计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最低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条件下,如以每月投保2元计,缴费10年后个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元7角,缴费15年后每月可领取9元9角。这点金额显然无法养老,完全体现不出应有的保障功能。 (四)筹资模式单一,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资金筹集上规定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

\为原则,因各项资助不到位,致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91%为个人缴纳,政府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性质与商业保险区别不大况且,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债券和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加上通货膨胀,致使基金增值缓慢。加上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对于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

(五)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缺位: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缺失,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基金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更严重的是,很多地方没有统一组织工作,导致相当一部分基础数据严重失真,无法对以往的基金运营成果进行有效总结、考核。

二、解决的对策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应当建立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法,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加快立法也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化和法制化措施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并增强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二)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应采用基本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