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保护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究【旅游管理论文】

方仁 邓小海

一、悠久的古代商贸通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边疆地区以马帮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贸易通道,兴起于唐宋年间,盛于明清时代。茶马古道包括川藏、滇藏等大道,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连接川滇藏青等区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古道不断延伸,进入东南亚、南亚等国家。茶马古道以茶叶作为纽带,多种商业物资通过这条道路进行交流,成为了一条国际商贸通道和文化交流走廊。 年3月,茶马古道被我国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涵盖了许多文化内容,将茶叶和相关商品的生产、运输、消费地区的许多文化串联了起来,现存的文物主要包括古茶园(茶树)、古茶号、古城镇、驿站、集市、古道以及石刻等,文化方面则包含各种节庆、风俗习惯、茶艺制作、故事与书画艺术等。二、茶马古道沿线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是一条自然风光壮丽、文化十分神秘的旅游线路,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融合。

(一)优美的自然风光

茶马古道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在川滇藏青等广大区域内,拥有包括高原雪山、大江河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草甸牧场、河谷平坝以及热带亚热带林区等类型的自然景观,有的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终年积雪的雪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所形成的三条大江并行奔流而不交汇的自然地理景观,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等。

(二)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藏的走廊地带,是多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多民族演绎历史的大舞台,保存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古道经过的许多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居住着汉、藏、白、彝、纳西、回、瑶、哈尼、傈僳、傣、壮、苗、拉祜、佤、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布朗、独龙以及满等多个民族。民族群众勤劳善良,在这片区域居住、生活。长久以来,各个民族在区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节庆活动众多,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边疆民族文化。

(三)遍布的历史古迹

茶马古道区域的文物古迹众多,分布广泛。其中,在 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四川成都市发现约50处茶马古道文物古迹,分布在都江堰、邛崃、蒲江等地,是四川省重点保护的文化资源。

云南省的茶马古道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大理、丽江、怒江和迪庆等地,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文化线路遗产。其中,西双版纳易武的茶马古道是西双版纳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悠扬的马铃声响彻了祖国边陲的山谷、平坝、村寨,

还延伸到了东南亚。西双版纳易武的茶马古道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长约240千米。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古道被毁坏,有的埋藏于荒草密林中。近年来,易武发现尘封的茶马古道大约23千米。易武古道是西双版纳地区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是悠久历史的体现。除了古道,易武还有许多古建筑、古牌匾。在易武中心小学旁边,可以看到一座寺庙样的建筑——易武大庙,该大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6年),由大殿、中殿、后殿和厢房等部分组成,大殿里供奉着弥勒佛、孔明、关帝及茶圣陆羽。

(四)丰富的民居建筑形式

在古道区域,四川西北、云南西北的羌藏民族地区分布着碉楼式建筑。碉楼是由羌藏先民用石头建造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方形建筑物。一般高三、四层,在高层有窗,碉楼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为一体,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可以抵挡外敌入侵。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碉楼成为古迹,在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也有商家模仿建造以便吸引游客。

云南西北的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合院建筑。在结构上,一般正房较高,方向朝南,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略低,由晚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还可以进行加工粮食等生产活动。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许多民族村寨,如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常见的屋顶是竹楼的歇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的装饰。在西双版纳的易武古镇上,许多土木建筑的屋顶是悬山式,梁柱和挑头的雕刻很丰富,线条流畅。山墙大多采用青砖砌拱,层次丰富多样。民居建筑是与茶马古道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民居形式的多样化,说明了茶马古道地区丰富的地理环境。

(五)悠久、众多的茶活动

茶马古道地区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制作、销售和相关农耕的历史。山区有茶树、茶园,在古道上的眾多古镇上,各种商号、茶庄众多。茶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客商从全国各地赶来,沿着古道经营各种生意、从事生产活动。茶马古道地区的茶叶质量好、销量大,如著名的普洱茶,远销祖国内地及海外地区。三、近年兴起的茶文化旅游

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涉及科技、教育、艺术、保健、历史、经贸以及饮食等。茶艺术又包括茶诗歌、歌舞、小说等。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资源与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是将茶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生产营销、文化等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开发。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带动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许多地方都加大了茶资源开发,并利用茶文化旅游节庆,扩大自己的茶影响力。如在我国中部、东部、沿海地区,有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长沙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湖州的中国陆羽茶文化旅游节、湖北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等。

而在茶马古道地区,有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雅安的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普洱市的中国普洱茶节等茶节庆活动。然而有的茶资源早就是旅游活动中的一部分了,如白族三道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许多游客来云南大理后常常都要感受的文化项目。另外,临沧茶文化风景园、普洱市茶园,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参观、体验。火热的茶文化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茶马古道与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加强保护,建立古道资源的资源库,防止资源与文化的流失

古道分布的地区,应抓住茶文化旅游之热的良好机遇,建立茶马古道保护、管理、利用的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争取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茶马古道沿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随着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不断开展,相关省、区、市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要深入进行,建立古道资源的资源库,积极挖掘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展现的形式。古道保护的方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古迹静态的保护,还应积极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活态文化及周围环境等,保护范围应全面而合理,防止文化的流失。

(二)加强与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是个系统工程,要利用好古道,就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信、交通设施、住宿等,推动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各个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有战略眼光,重视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建设道路、市政等工程,要防止建设中的破坏,注重保持外部特征和历史内涵。

另外,要加大古道旅游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各种项目的支撑。目前,不少地区的古道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状态,沿线旅游的功能还不具备,有的基础设施还处于空白。尤其是一些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古道大多位于山区欠发达的乡镇、村落,如前面提到的四川、云南的古道山區,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为此,建议财政、文化、旅游、民族等部门对古道的调查、保护开发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将古道旅游开发项目列入财政扶持范畴,积极开展古道旅游项目招商活动,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古道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居民增收受益,使贫困地区依托古道旅游资源加快脱贫的步伐。

(三)加强古道资源与新时期旅游活动的有机融合

古道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还需要合理地利用与开发,才能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一是要科学规划、突出古道的文化风情特色。要避免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的状态,在古道开发中逐步形成整体而一、各具特色的古道旅游景区,打造精品古道旅游线路。在大的方面,可以编制整体的古道旅游发展规划。对于各个市县,可以编制相关的线路与景点的规划。设计理念要坚持保护第一,展现古道原来的风貌。古迹可以适当的修复,坚持“建新如旧”的原则,加入适当的创意元素,将古道资源与新时期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吸引游客,增强吸引力,形成品牌。如依托古道沿线丰富多样的民居资源——碉楼、土楼、竹楼、合院建筑,可以建设与开发各种特色的仿古式古道民居休憩站、客栈,并配合开展与之适当的骑行、登山等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