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微生物发酵(呼吸)产生的热量 (2)物理 (3)物质循环再生 温室 (4)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

(5)农作物 居民(人)、鸡、猪、鱼(缺一不可)

(6)A、C、E (7)①农村燃烧秸秆和柴草的热能利用效率低 ②使秸秆不能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物质循环遭到破坏,以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不能迅速提高 ③导致滥伐林木、乱铲草皮,植被受到严重损毁,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④燃烧秸秆和柴草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污染大气,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交通安全等 ⑤温室效应,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壤沙漠化(写出三种即可)

12.依据生态学原理对农村家庭生活用燃料、厨余垃圾和庭院养殖进行整体设计,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工程设计将猪圈养在温室的目的是: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为猪提供____________;温室给猪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可以作为沼气池中发酵的原料。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作为____________。沼气池中的菌群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工程设计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氧气 温度 (2)人畜粪便、秸秆、厨余垃圾 肥(饲)料 分解者 (3)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解析 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猪呼吸利用,温室温度高,给猪提供了热量维持体温,减少了猪自身能量消耗。人畜粪便、秸秆、厨余垃圾等可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饲)料。沼气池中的菌群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该生态工程减少废弃物产生,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3.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3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制作如图所示: ①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物种多样性原理 整体性 (2)①如右图所示 ②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该生态农场的设计布局,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及整体性原理等;若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将会使物质循环回路受阻,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走进高考]

14.(2011·新课标全国卷,40节选)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原理。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 (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2)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3)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1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