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评议

多尔袞评议

? 2011-06-20 12:02:08

王思治

多尔衮(1611-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地位显赫,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他在清王朝立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见到几篇专文论及,褒多贬少。今试作多尔衮评传,就若干重大问题略抒己见。 入关前的多尔衮及其谋略思想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死于瑷鸡堡,皇太极即位。多尔衮时年十五岁,封贝勒。幼年时的多尔衮已初露锋芒,有两件事可以说明。一是代善说:“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先帝时使领全旗。”(注:《清史稿》卷217《阿巴泰传》。)而其兄长如阿巴泰等所未能及;再就是有的记载说,努尔哈赤曾属意于多尔衮拟传继汗位。(注:《燃藜室日记》卷27卷引《明录》:努尔哈赤死前遗言:“谓贵永介(代善)曰: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贵永介以为嫌逼,遂立洪太氏(皇太极)云。”此系朝鲜人的记载,不见于《清实录》。)此说不论是否可信,但努尔哈赤钟爱器重多尔衮,则是实情。

多尔衮崭露头角是在天聪二年(1628)。这年二月,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敖木轮大捷,多尔衮有功,在回军沈阳途中,皇太极宴诸贝勒大臣,说:“初次令两幼弟随征远国,克著勤劳,尅期奏凯,宜锡美号,以示褒嘉”。(注:《清太宗实录》卷四、第8页。)于是赐多尔衮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王。从此,“聪慧多智,谋略过人”(注:《碑传集》卷一《睿亲王多尔衮传》。)的多尔衮,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

多尔衮连年出征,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天聪五年(1631)大凌河之役,他率先冲锋陷阵,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发炮矢,清军颇有死伤,皇太极切责诸将不加劝阻。松锦之战时,他披坚执锐,祖大寿军从锦州城头发炮向南轰击,洪承畴军由南山发炮向北轰击,多尔衮几被击毙。祖大寿复降后,多尔衮曾向之谈到当时危急的情形。祖大寿张惶失措说:“果有此事!如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多尔衮认为:“彼时两仇相敌,惟恐不中,大寿言不由中(衷),诚为可笑。”(注:《多尔衮摄政日记》第6页。)但多尔衮并非匹夫之勇,而是足智多谋。如天聪五年后金军取得大凌河胜利之后,祖大寿第一次投降,多尔衮与阿巴泰等率兵四千,乔装祖大寿败军溃奔状,夜袭锦州。为了迷惑敌人,故意发炮不绝声,明锦州守军以为祖大寿突围出,于是出兵接应,被后金军斩杀甚众。(注:关于大凌河之战多尔衮等夜袭锦州的策划及其过程,据《清太宗实录》卷十第18页、《清史稿》多尔衮、阿巴泰、岳托、德类格各传,乃是皇太极及诸贝勒与祖大寿共同商讨的。但明《兵部呈为李明臣题明兵偷袭后金适逢祖大寿突围事本》、《兵部呈为王直道题祖大寿出围详情事本》等所说,明锦州军于崇祯四年十月廿九日,由祖大弼率军夜袭皇太极营,也是事先经过周密计划的,“适逢大凌城内闯围以出,恰与暗合。”明军偷袭清营,据《清史稿》《阿济格传》,所袭者乃阿济格营,非皇太极营,但明军曾冲到皇太极近旁,“上披甲与战”,由阿济格解围。《清太宗实录》九月丁亥(十六)皇太极率护军等往击锦州援兵,在小凌河边与明兵锦州兵七千遭遇,“上甫擐甲,”击败明军。(卷九、第37页)此与后金军袭锦州无关。两种记载不同,录以存疑。不过明军夜袭清营遭受重大损失,在监军高起潜等所题事本中也是承认的:“陈二等引导闯入四王子大营边。奴兵知觉,彼此炮火连天,贼乃开营冲杀,??初一日卯时,各兵回称,被贼追赶至亮马山,伤失家丁十余名。臣等不胜惊骇焦劳。”(《历史档案》1981年第一期,第19页)

多尔衮入北京后,曾对大学士刚林等说过:“崇祯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

虚功冒赏,文官贪赃枉法。所以把天下失了。予在东边时,每见此中朝报,下以此蒙上,上的旨意亦以此蒙下,最为可笑,后来越看不得了,所以径不看了。”(《多尔衮摄政日记》第3-4页))

在频繁的战斗中,多尔衮表现出具有敏锐的眼光,其谋略思想与皇太极一致。 天聪七年(1633)六月,皇太极下诏询问诸王及将领关于征明、及察哈尔、朝鲜何者为先?以决定后金军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