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实录
新课改体验材料——
【激活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模块(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实录 活动课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活动地点:福建连江三中高一五班教室 活动成员:林倩 韩永凤 王熙 陈芳希 指导老师:陈小明 活动时间:2007年4月-19日下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林倩 执笔整理)
(天气晴朗的星期四下午,韩永凤同学捧着语文书快步走上讲台,抿着嘴开口了)
【开场白】爱,生来就有,并以多种形式诠释,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物,有这不同的情境,爱便有了不同的方式。(永凤脸红了)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如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情感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众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台下听呆了,一双双眼睛直瞪着)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下面有请陈芳希同学给大家讲释。(顿时掌声雷鸣般地响起)
陈芳希同学从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讲台,然后面对同学笑了笑,说:今天我结合课文谈几点个人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请大家打开课文54页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
问题一“这种爱不仅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我认为,文章大篇幅内容都在极力强调母爱,母爱是无条件的,他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话还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凸显母爱。挥手在黑板上写下:母爱是无条件的。(台下一片哑然,然后唏嘘,芳希真行!) 大家请看55页第七排。
问题二“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如何理解?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文章叙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句话似乎与内容毫无瓜葛,但却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诠释了爱需要的是付出,给予比得到更重要。(芳希同学看了看台下,仿佛有点胸有成竹。)
大家请看56页倒数第二段“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与“父亲的良知却说”的话。
问题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你如何理解这样的爱?(同学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陈芳希同学是这样阐述的:这两个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 别。看似两句相互对立的话,却是我们一生无法忘却的励志之言,两者缺一不可。 同学们,我的汇报到此结束。下面上场的是王熙同学,大家掌声欢迎。 (王熙同学低着头笑眯眯地走上讲台)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解答的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 一、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如此吗?
结合课文与寻查资料,我认为并非如此,母爱是有条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母亲的孩子,这才会得到母亲的爱,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并视其所有希望能够达到,她付出无尽的爱,同时也希望收获骄傲和自己,这是有条件的回报。(话音刚
落,台下炸开了锅……)
任情同学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赞同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说,每个母亲都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那也是每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但从不去想回报。比如在历来看母亲都易衰老,那是母亲想的多,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成龙、成凤,即使她们走后,她们也不会担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渴求。所以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如果说母爱是有条件的,那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再多再好又怎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吗?(台下支持的、反对的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出场了,只见老师两手一拍,大家静了下来。笑哈哈地说:同学们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见都是对的。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样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
王熙同学接着说:预习题二、文章说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同学们,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不成熟的爱,它以自我为中心,爱以被爱为前提,爱只因为满足需要;后这是成熟的爱,他开始体验和关心别人,爱别人所以才被爱,需要只是因为有爱。 同学们,预习作业选做的解答到此结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组还设计了两道题目与大家交流,请同学们积极发表意见。
问题一:为什么既要发展一个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一个父亲的良知?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本质上的区别?
(全班同学前后左右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还拿出读书笔记进行交流) 王熙同学清了清嗓子说,下面我想请郑锋同学发表意见。
这时的郑锋望了望台上的王熙站起来说,对于问题一,我是这样理解的,拥有“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有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有仁爱之心;“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是适应社会的,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的话还没有落音,吴文涛同学立刻站起来抢着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这是我对问题二的解答。
王熙对吴文涛同学积极回答问题进行了肯定,接着对问题二作了补充: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他是她的孩子,不需要努力去换取,也根本无法赢得。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而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了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控制和受努力的支配。谢谢大家的配合!下面请林倩同学给大家作总体上的赏析。
余味未尽的同学们,看着台上的林倩,听着她细小而有清脆的声音顿时静了下来。 同学们,总的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弗洛姆写的伦理方面的随笔,
所谓随笔就是作者的随想随写,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一般主观色彩较为浓重。但作者通篇都在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给读者以崭新的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
读完全篇,我对文章的精到之处可提炼成十个字“感性与知性,给予与索取”。所谓感性可以理解为是母亲的爱,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他最多的只是给予不求任何回报。而知性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即父亲的爱,正如作者文中提到的,父爱是需要你履行你的职责,你必须符合他的要求,这既有给予又有很多的索取!
同学们,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应具有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迈向成功! 我们组自主学习的情况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课后思索
大部分同学课后会想起语文老师第一堂课给我们说的: 能帮助别人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篇不会何以读多篇,一题不会何以做几题,课上不会课外奈何? 没有发现个性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老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成才的学生。 多读书,少做题。不会玩的学生,出息不大。不会引导学生玩的老师,是培养不出发明家、科学家的。
进入高中,教语文的老师还告诉我们:
学习成绩的提高,第一是习惯,第二是方法,第三是预习。 学习好,对社会有用;书读得好,有益于自己。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