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粗浅整理,形成版本1.0,希望各位大神积极补充。 第一章 一、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过程? 1、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3、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特征: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作用: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是:1、辨证统一的物质系统;2、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4、分叉和突现是其基本演化方式,时间具有不可逆性;5、“混沌——有序”的交替过程。
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意义作用: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总结整理:duan&bao补充:
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是:1、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2、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3、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
4、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意义作用:(1)有助于我们沟通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
(2)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有助于我们更好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 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主要观点是: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特征: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意义作用:
(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 (2)重新审视和辨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四、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围绕人与自然关系主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辨证统一 2、 各有侧重点:新思维方式;主体性与创造性;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 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第二章
一、科学与技术各自的内涵和区别?
内涵:科学指在人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在于自然接触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区别: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⑷评价方式不同: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总结整理:duan&bao补充:
联系: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 观察、实验与理论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三、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产业技术)和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知识形态)组成。 四、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六、科学发展模式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七、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章
一、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和具体、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和
非逻辑性、直觉和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四、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什么?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五、辩证思维的特点?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 六、创新思维是什么?
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辨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七、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仪器的运用
技术活动的方法主要包括:技术构思方法、技术发明方法、技术试验方法、技术预测方法和技术评估方法
第四章
总结整理:duan&bao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