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族迁澳时间考
[摘要]赵氏家族作为澳门大家族之一,在澳门历史上对本土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然而在以往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赵氏家族迁澳时间以及望厦开村等问题作一探索。
[关键词]澳门;赵氏家族;赵英玉;望厦
赵氏家族作为澳门大家族之一,在澳门历史上对本土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关于望厦赵氏家族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文达《澳门掌故》、澳门文化界在《口述历史》对赵氏家族进行全面研究、讨论;关于赵氏家族的专题研究主要有汤开建《明代澳门地区华人居住地钩沉》、谭世宝《关于开埠前澳门半岛上的“村”的传说探真》侧重从赵氏来澳时间进行研究;刘羡冰《华人的传统教育》详细阐述了赵氏家族在澳门教育发展中的贡献;莫景泰《望厦赵氏家族对澳门的影响》、林广志《清代澳门望厦赵氏家族事迹考述》则从政治方面展开讨论,但作为宋皇室一脉的望厦赵氏家族又是何以迁居澳门这一问题并未有明确答案,本文就此问题作一探索。
澳门赵氏源于宋朝宗室,根据《赵氏家谱约钞》记载,可以看出澳门赵氏与宋朝宗室一脉相承的关系:
第一世赵元俨(赵匡义第八子)
第二世赵允良(赵元俨第三子)
第三世赵宗绛(赵允良长子)
第四世赵仲矿(赵宗绛第十一子)
第五世赵士翮(赵仲矿长子)
第六世赵不玷(赵士翮次子)
第七世赵善近(赵不玷次子)
第八世赵汝倦(赵善近第五子)
第九世赵崇康(赵汝僵长子)
第十世赵必斑(赵崇康长子)
第十一世赵良胜(赵必斑长子)
第十二世赵友直(赵良胜第七子)
第十三世赵季忠(赵友直第四子)
第十四世赵同伦(赵季忠次子)
第十五世赵格信(赵同伦长子)
第十六世赵致文(赵格信次子)
第十七世赵诚富(赵致文第三子)
第十八世赵正和(赵诚富次子)
第十九世赵崇佐(赵正和长子)
第二十世赵必华(赵崇佐长子)
第二十一世赵良佑(赵必华长子)
第二十二世赵友璧(赵良佑长子,号英玉)
第二十三世赵季泰(赵友璧长子,号豫庵)
第二十四世赵同义(赵季泰次子,号镜江)
第二十五世赵元辂(字任臣,号九衢)
第二十六世赵允菁(字孔坚,号筠如)
第二十七世赵勋(字宗屏,又名封石)
《宋史》载赵士翮是宋太宗赵匡义第八子赵元俨曾孙,与《赵氏家世源流表》中记载相同。北宋末年,赵宋朝廷南迁,赵士翮、赵不玷父子也在浙江浦江定居,《赵书泽堂家谱》载:“(士翮)太宗之五世孙,处州兵马钤辖累赠武节大夫士翮者建炎乙酉扈高宗南渡。六世孙不玷者,随父南渡,授武议郎添监浦江县,以官寓居于睦,遂家。”明初赵友直担任香山知县,嘉靖《香山县志》卷五载:“赵彦芳,浦江人,儒士,洪武十九年任,卒于官。子孙入籍良字都”,《赵氏家世源流表》记录则与嘉靖《香山县志》如出一辙:“(友直)承事香山知县卒于任。”可以确定赵友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担任香山知县后,赵季忠随着父亲赵友直定居香山并立籍能都。从家谱与方志的对照来看,“能都”当为“良字都”。
但学者们对于究竟赵氏何时占籍望厦文存在分歧。部分学者遂将赵友直任职
香山的时间作为赵氏家族定居澳门(望厦)的时间。布衣先生《澳门掌故》认为望厦村开村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与赵彦芳开始担任香山知县时间相同,有赵氏于1386年定居澳门的嫌疑。清嘉庆时期望厦举人赵允菁《重修澳门望厦村普济禅院碑记》所记:“家自宦闽,现官粤之香山,遂世居澳地”,费成康先生之《澳门四百年》根据上述文字断言:“赵彦芳的后裔便于明朝初年定居于望厦。”除上述两位专家之外,尚有其他学者亦持此说。
实际上明洪武年间,赵友直任职香山知县,并未居住望厦。光绪四年举人梁尚举所撰《赵氏家庙碑记》载:“考赵氏本宋宗室,系出浙江金华浦江县,其先彦方公宦游闽粤,作宰香山,遂占籍焉,数传至英玉祖,使卜居香邑之澳门。”说明其时赵友直家人开始在当时香山良字都上栅定居,良字都在香山县东南20里,并不属于澳门范围,而望厦在恭常都境内,在县南120里,赵氏在洪武年间仅占籍香山,并未进入澳门望厦。王文达先生《澳门掌故》载:“溯望厦村赵氏之定居,乃源于明初洪武十九年,赵彦芳作宰香山,卒于任内,其后人遂占籍焉。”其文又称:“明末崇祯十五年,赵英玉始卜居澳门,更六传而至赵封石,乃建赵氏家庙于望厦。”汤开建师在《澳门望厦村的开村及其释名》明确指出:“赵彦芳的子孙先是入居良字都,直到赵英玉时,也就是明朝末年时候,赵氏家族才有一部分进入澳门半岛。也就是,赵氏家族入居望厦最早只能在明朝末年,又非明初。”由此可见前说之误。
最近幸获汤开建师提供的《家乘略钞》与《赵书泽堂家谱》,使赵氏入居澳门的时间得以明晰。据家谱载,第二十二世赵友璧(号英玉),同母亲刘氏由上栅迁居当时恭常都望厦地方,此为赵氏在澳门定居之始。赵友璧与其母迁居望厦当是在其父赵良佑去世后发生之事,赵良佑生于1607年,卒于1658年,其母刘氏生于1619年,卒于1675年,由此可以推断出赵氏迁居望厦的时间当在1658—1675年。
清初,东南沿海有禁海迁界一事:清廷坚壁清野,以为防御台湾郑氏,所以严立海禁,以为杜绝郑氏与内地的交通,而香山县亦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郑氏反清力量逐步增强,清廷于顺治十八年宣布迁界,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二载:“元年划界,自古镇历观音山……三龟背村、北山、前山寨……关闸口……至小虎门为香山边,边界以外黄梁都、沙尾村、北山岭、旗纛澳、横琴山等诸海岛皆移并迁。”北山、前山寨皆近望厦,故望厦可能自康熙元年(1661年)已迁界。而其迁界年代至晚不会晚于康熙三年(1663年)。祝淮《香山县志》卷八载:“(康熙)三年甲辰春,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先划一界,以绳直之,其间多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洛以深壑,别为内外,稍瑜跬步,死即随之。”从当时迁界严厉的程度来看,望厦村在此次迁界中必不能幸免。在清初“禁海迁界”的禁令之下,赵友璧不可能敢于触犯国法携母迁移,因此他的迁移只能是在第一次弛禁之后。
当时监督迁界的官吏和士兵,酷虐无度,以致对香山县造成很坏的影响。祝淮《香山县志》载:“督迁兵士恣俘掠知县姚启圣力争之乃稍戢初黄梁都民奉迁时民多恋土都地山深谷邃藏匿者众平藩左翼总兵班际盛计诱之日点阅报大府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