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A卷)-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

ruize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B. 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 C. 修筑铁路不利于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 D. 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答案】A 【解析】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

2.(题文)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领事裁判权 B. 开放通商口岸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

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ruize

A. 民族团结意识增强 B. 革命阵营达成妥协 C.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行的不同的旗帜,反映了革命派内部不同的派别的思想和利益得到协调,即革命阵营达成妥协。故B项正确。A项并没有涉及民族关系内容,因此该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共和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主要是通过宪法的颁布来实现的,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的内容。故C、D项错误。

4.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A. 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 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 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5.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 )

A.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弘扬了传统文化 C. 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答案】A 【解析】

ruize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因此他们的共同点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说明二者的“剪辫”行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故A项正确。二者的行为与弘扬了传统文化无关,排除B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故C项错误;剪辫蓄发、剪辫易服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故D项错误。

6.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高达4200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当时 A. 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 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 C. 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 D. 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C 【解析】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

7.下图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