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够上好这个课,查了很多资料。课件也是一再更改。在开课之前,我请同组的前

辈老师来听我的课进行指导。第一次听,前辈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做了记录。 第一,从导入开始听的音乐,要先给同学讲解室内乐,要用心去听,没有任何的杂念,室内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掉在地上一根针都听得到。让学生怀有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聆听这段音乐。 第二,在讲解换头合尾这个创作手法的时候应该讲解的更细化,换头是对比,合尾是统一。是《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几幅景色的结尾都回到了它的主题上来,整首乐曲就像一个

画轴一样串连在一起形成了对比与统 一。但是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我只讲解了乐句里的统一,并没有讲述到整体乐曲的统一,这是我的失误。 第三,我总是担心上课时间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整体的听完《春江花月夜》。前辈的建

议是音乐课就是 需要音乐来让学生理解、欣赏的。可以讲前部分内容进行精华的整合,一定要让学生欣赏音乐。不然就会造成两张皮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理解音乐。在这次活动课中我采用了前辈的建议,讲解整合后的内容并让学生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春江花月夜》,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第四,在讲课内容中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音乐,还要用准确、精悍的专业术语让学生学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传统

音乐并能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综合以上几点,我吸取了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调整,重新写了教案,制作课件,在音乐

上,内容上,知识点上都做了较大的调整。 经过反复推敲后我更加自信的上课,上完课后有了很大进步,篇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延津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赵虹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美读想象, 赏月夜美景;深读思考 , 悟人生哲理;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读诗思己 , 谈收获感悟。

以读带思,以读带悟。 初读感知,理结构层次:让学生诵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层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依据内容划分三层景——理——情三个层次,按照时间划分为:月出—月悬—月斜—月落 美读想象, 赏月夜美景:我认为学习诗歌要像喝茶,将茶泡开了,细细的品味。诗歌的前八句写月下美景,我先让学生诵读,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

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 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优美而又朦胧的月夜美景。第一名学生只是将诗句翻译一下,冲淡了美的意境,我又适时引导,使用修饰语,融入自己的想象。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

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

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学生通过描绘走进了诗境。 深读思考 , 悟人生哲理: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学生最初不能理解诗人哀而不伤的情感,我引导学生回忆《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的诗句,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

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 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

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品读涵咏,感相思之情:诗人并未陷入人生的感慨中,转而写人间最美的相思之情,赏析这一层次我让学生围绕“诗歌是怎样集中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呢?”这一问题进行赏析,(借助意象及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体会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联系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读诗思己 , 谈收获感悟:我认为学生学过任何一篇诗文,不仅仅要做到学会了什么,

还要联系自身,让自己与诗人达到真正的共鸣,让自己的精神与心灵受到洗涤与熏陶。 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诵读与品味,但由于时间有限,对写游子、

思妇的相思之情中意象的品味不够深入。篇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 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 表情、动作、 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

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

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篇四: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反思一: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

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

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反思二: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第五周对我们东莞中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周的星期五是学校的教学开放日,是全体师生展示东莞中学风采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我的任务是上一节公开课。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自己所教的高二·七班,课程是唐诗宋词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春江花月夜》。有经验的的老师都知道这篇诗歌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教学难度教大。但我喜欢挑战困难,觉得越是难度教大的课题师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在交融中摩擦出火花,碰撞出智慧;于是在

选报课题的时候我毅然选定了这篇诗歌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我除了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外,更加注意了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向新课标靠拢,努力践行自己的堂堂有智慧有火花、课课

有收获有升华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流程的具体操作上我重点突出了三个字,就是读、写、品。 读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有很多种,我重点采用了范读、学生个别

读、集体朗读等形式,争取在不同的诵读形式中体现出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的不同

层次和境界。 如果说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和钥匙的话,那么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悟字表面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有点玄,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意味无穷,这也是决定这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下了较大的工夫,也征求了不少经验丰富老师的意见。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既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识水平,同时也注意到如何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和迁移,使自己的课堂既体现出一定的广度有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至于是教学过程流于肤浅。考虑到诗歌学习中感受意境的重要性,我重点突出了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让同学们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行合理的大胆的联想,让同学们用心去品味诗歌中蕴涵的澄澈的纯净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也展示出了

自己的才学。 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我总感觉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且知识的外化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于是我在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设计了学生写作的训练。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他们也确实在老师的引导

下交上了令众人惊叹的作品。 我的这次公开课虽然在我们语文科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本打算最后让全体同学在齐声美读

中结束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实现,课件的制作可以再充实些等。 堂堂上成精品是我的教学追求,然而教学本身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任何破绽、没有任何遗憾,那么这堂课也一定不会有真正的思考、争论和智慧在其中,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公开课已经上完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还没有整理出来;我会在思索中等待,认真地接受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和批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在

莞中这块热土上有一个全新的提高。 反思三: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

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

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

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

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

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

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 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

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伸

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

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

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篇五:《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 韩潮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诗歌鉴赏上的一篇诗歌,其作者是张若虚,他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此诗恰恰成就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的教学设计以文本为载体,从文本出发,通过听、读、品、写,把朗读、美品、

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反思这堂课,有得也有失,感受颇深。 本文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多次诵读来逐层把握文章的内容。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时间安排

不好,前松后紧,有的内容没时间处理,最后只好留做作业。 1、读——美读几遍,逐步感知。 本想通过一遍遍的读,让学生逐层的去把握诗的内容,第一步让学生把握诗歌当中出现

的景象,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心中的美景。把思维打开,美景在心中。 第二步让学生再读之后把握诗中的情,感悟诗人对人间真挚爱情的歌颂。 第三步让学生通过再读来领悟其中的哲理——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思考与探讨,求而不得转为对生命的思考。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诵读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默读,自由体验读、个人表演读、集体体悟读”。诵读这首诗要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激情。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于自己的体验之中,选择、感悟、深思,产 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参与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沧桑之叹,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美读,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 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有了沟通,

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学生进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状态,在吟

诵过程中,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我们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整堂课的主题。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读,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在课外延

伸了多少,而应该在美品课文。 试想,几次品读,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沉浸于超常的审美情境、倾心于审美的情境和

把审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 。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让学生找到有“月”的诗句,品味月共潮生,荡涤万物,充满生命活力的壮观美,江水流春,江树迷蒙,凄凉感伤之情的油然而生。诗中的情感美还指落月藏海雾, 月落妆台,长夜不眠的思妇的依恋惆怅之情;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读“落月摇青满江树”,那月光之情, 思念之情,诗人之情,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学生心中。

3、品哲理 然后重点分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蕴涵的哲理。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

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 夜》, 让人读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剧之美、宇宙无穷的永恒之美。 4.品佳句。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将它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出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写作水平。 诗歌欣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要给学生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们己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设计,更是从课堂教学的完全预设转向动态生成,能赋予课堂活力,使课堂异彩纷

呈,活力四射。 但由于时间安排不好,这一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实施,很是遗憾。 我想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有利

于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的能力。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以课文为载体,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 赏诗歌。然而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改进与提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