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幼以慈爱为进德
「“慈”在佛家语汇中是“与乐”的意思,就是给予别人快乐。以“慈心”、“爱心”面对芸芸众生,正是增进德性、完善品格的根本目的。倘无长幼慈爱之心,而空谈爱集体、爱国家,岂可令人信服。长者有慈爱之心,对幼者给予关爱、帮助,幼者有敬长之德,以学习长者的知识、经验为自豪,由此长幼皆有进行。」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为人熟悉也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一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经及人之幼”是脍炙人口的格言,也是最让人感觉到温暖如春和浓厚人情味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其根本点也就在这里,它表达了对长辈的孝敬,传达了对后辈子孙的关心和爱意。因为,中国人文精神中早就传达了一种信息,人不能独自存活,是父精母血,孕育我们的血肉之躯,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何来我们的成长?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天下最无私的,故“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骨子里明白这一点,中国社会倡导的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敬之以“孝”,回报以“反哺”之情。谁做到了,才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一旦背离了这一点,他也就和禽兽为伍——甚至于禽兽不如。
中华民族最讲究的就是孝道,一个人只有对亲人敬爱有加,才可能有博爱的胸怀,爱天下的人和事,珍惜自己的工作和与同事的缘份。作为海航员工,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有大孝于天下、大孝于社会、大孝于所在群体的观念。让父母安度晚年,让子女在关心中成长,这正是所谓的“天伦之乐”,以慈爱对人,这世界就是天堂,而以恶心
处世,这世界就是地狱。 6、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礼记·学记》说:君子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就一定要通过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代的王者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当时的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7年、大学9年或更长。小学生主要学习识字和一些规矩礼节,大学则要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和从政的本领。关于大学教育,《学记》介绍说:“一年学会断句读书的能力,三年学会敬业乐群的本领,五年能博学亲师,七年能讲学论友,这叫小成。九年能触类旁通,遇事不惑,不违大道,这就叫大成。达到大成境界,然后才能化民易谷,使近者心悦诚服,使远者怀义向往,这就是大学之道。”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是要在实际生活中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生活之书时时刻刻让你常读常新,要从探求学问中获得乐趣。对于学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此外强调的是“勤习”,学问之道靠的是长期勤勉的熏习、努力和感情,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而时习之,要养成“勤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不断的长进,才算是真正的“入门”走上正轨,此后则“修行靠个人”。学无止境、不进则退,勤习正是“精进”、持恒的一个体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为达到其父的书境界,潜心钻研、勤习苦练,染黑了无数缸水,终于成为与父齐名的大书法家。
目前,海航已由单一的航空运输企业衍生为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涉及的行业与领域越来越为广泛,快速发展的海航始终要求全体员工必须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积极探索中前行,这就迫使全集团上下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勤习”博采众长,方能为海航奠定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基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越越细,一个团队中的管理干部也并非都是样样精通的“全才”,所谓“闻道有先后,述业有专攻”,作为领导不必在具体事务中处处强于部下,但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要为部下做出表率,并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给予部下方向性的指导;主管人员不一不定精于所有业务,但要做到“以上问于下”、“以能问于不能”,做到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智慧和才华,使团队中每位专才都能最大限度的施展才华,汉高祖刘帮正是合理、有效地依靠萧和、韩信、陈平、张良各自不同的优势,才得以取得天下,成就霸业的。
7、待人以至诚为基石
“诚”与“真”相近,密切关联,但诚更富有内涵和深度,“诚”乃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意。推动了“真诚”,“善”与“美”就无从谈起,(真: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