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农村婚俗礼仪的文化思想
作者:郭骊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0期
“婚俗”,或者称为婚姻习俗,婚姻习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被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反复运用、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的规则。婚礼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婚姻文化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文化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俗礼仪与喜庆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二者就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诗经·关雎》记载:“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即描写了隆重的婚礼场面。《诗经·卫风 ·硕人》中描写:“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表现了庄姜陪嫁队伍的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唱出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福。“礼治”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主张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三礼之一的《仪礼》中《士昏礼》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婚礼步骤。婚嫁是人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无论古今,人们都毫不吝啬将最美好喜庆的物事和言语赋予婚礼。
桐城市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雄踞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就孕育生长于此。桐城人历来崇文重教,一场男婚女嫁之事,往往会操办得热热闹闹,文化意蕴很浓厚。 一、桐城传统婚俗的程序
《尔雅·释亲》称“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昏义》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旧时,桐城民间婚嫁很是讲究的,一般先是媒妁提亲,接着议嫁,然后男方登门求婚,交换庚帖,双方中意了,就会有订婚、迎娶、回门等一些过程。 1、托媒提亲
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所说的“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显然在《诗经》年代就有了男方请人向女方提亲的习俗。在桐城,男方请媒人至女方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再去女方家求婚。桐城派文人及世家大族为子女择偶,重门当户对。首为书香门第,次为官宦之家。男子重功名,女子重妇德。一些名门重族,大都喜结中表联姻的“亲上亲”和互为婚嫁的“回头亲”。 2、请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俗称提日子、送日子。《氓》中的“秋以为期”就是将婚期定在秋天,这是女方定的日子。在桐城,男方送上聘礼后,将迎娶吉日书于红纸上,请媒人送至女方家,如女方应允。便写上“吉期”照此,恭贺双喜”,示婚期已定,若女方认为次日不佳,则告诉男方另择佳日。 3、过礼
结婚前二、三天,男方备好礼品送往女家。礼箱一般为四抬:一抬鸡、肉、鱼120斤,鸡蛋100只。谓“白子蛋”。二抬用糯米饭做成方块,用红丝青梅点缀成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图案,图案上再置糯米饭团,谓之“天圆地方”;另装100只饼子,100个鸡蛋,以祈早生贵子。三抬为两对大饼子,两坛酒,9个染成紫红色的熟鸡蛋和13个生鸡蛋,取“鸳鸯饼”、“好合久”及“九子十三孙”之意。四抬为新娘衣服,有8至20套不等,以及各种金银首饰,外加两只装有艾叶和锡锭的顺遂袋,取“爱媳”、“顺心”之意。所有礼箱骑缝均贴上“苏才郭福”、“五子登科”等红字。女方常回赠女方衣帽鞋袜,文人之家增加文房四宝及方苞、姚鼐等桐城派文人著作。
结婚日前,女家送嫁妆,其丰俭视女家贫富而异。嫁妆一般有箱、橱、衣、被、金银首饰等,其中子孙桶是必备嫁妆,子孙桶即木质马桶,桶中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喻送子之意。有些富户女儿出嫁,陪嫁田地房产乃至棺木等物,成为“全副嫁妆”。 4、迎娶
迎娶前,男女双方亲朋好友均赠送贺礼。赠男方贺礼一般有钟、表、字、画、绸被面、床单及家庭摆设物品;送女方多为衣料、首饰等。
女子出嫁,旧时一般乘花轿,花轿贴有轿联。桐城众多文人常借此显示才学。一般男方出上联,发轿时贴好,女方请人对出下联贴上,新娘方能上轿。按时俗要求,男方出上联,必备下联,以防女方对不出下联时使用,否则,会被人指责为“半吊子”。
成亲前日,男方请俯首双全的妇人铺床、缝被。当晚再请两位已婚得子,知书识礼的青年男客在新郎床上睡一夜,谓之“暖床”,有祈新婚夫妇早得贵子之意。
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各设宴请客。男方发花轿至女家(花轿忌空,必坐两个男孩,谓之“暖轿”)。新娘净身后内穿生布褂裤,外穿有彩饰结婚礼服,头戴绒花,然后蒙上红盖巾,由舅舅或兄弟背上轿。忌脚沾地面和回头看,以免日后娘家穷困。起轿时,娘家放声哭嫁,俗有越哭越发之说。所经村舍,孩童常以泥块、石子砸新娘,俗谓越砸越发。新娘乘花轿至新郎的家门前停下,男方用香烛纸马祭酬。主持退嫁神仪式者,手抓玉米、白果、茶叶,便撒边念退嫁词:“嫁神、嫁神,喜嫁来临,三牲酒礼,送尔回程。车来车驻,马来马停。一把喜果,撒开轿门。一撒文官当堂坐;二撒武官把城门;三撒鸳鸯同戏水;四撒童子拜观音;五撒丹凤朝红日;六撒鲤鱼跳龙门;七撒七个七仙女;八撒八仙吕洞宾;九撒九华丹桂景;十撒锦绣满乾坤。”清乾隆后,由于桐城派文人的影响和参与,“退嫁神”词发生明显变化,增加了三纲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伦理内容。如;“伏以!喜鹊成桥,近渡牛郎织女;彩鸾引嫁,作合才子佳人。夫妇为人伦之本,诗咏关雎;姻缘协天地之和,礼成道统。名门贵子,恪守三纲五常以处世;望族名媛,遵从三从四德而终身。芝兰好合,佳偶天成,谨以馨香素果之仪,酬谢嫁神护送。庆今宵合卺交杯,恩爱到老,祝来年兰芬桂馥,福寿长荣”;礼毕,新郎挽新娘行拜见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再新郎新娘互拜。接着由男方家人在地上次第传铺麻袋(意为传代)。新郎引新娘踏麻袋步入新房。晚宴上新郎要向客人斟酒、敬酒、点烟。入夜,不论男女老幼可入房看新娘、逗新娘,谓闹洞房,有“新人房里无大小”和“越闹越发”之说。闹房后,亲友散尽,两位长辈伴送新郎入房,点燃一对花烛,礼赞一番,然后退出洞房。 5、回门
结婚第三日,夫妇回娘家,称三朝回门。届日两人携带糖果等食品馈赠娘家邻居,一般当天赶回。娘家人还在女儿出嫁后临近满月时,择单日子,由单人送鸡、枣、面等物品到女婿家,称送满月茶,至此,婚嫁仪式方告结束。 二、桐城婚俗文化特点
我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太嗥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它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反应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精神面貌,以及审美观、价值观、社会观、宗教观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由于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桐城传统婚俗文化呈现出独特的耀眼光芒。
1、重礼轻爱、男尊女卑的婚俗价值观
古代桐城非常重视婚姻礼仪,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能被社会和家庭所尊重和承认。汉代郑玄认为:“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婚姻是男女确定关系是被社会认可所举行的仪式。 古代桐城主要的婚姻形式就是具有包办性质的聘娶婚,从择偶到成婚,由父母或者媒人参与和包办,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经过明媒正娶、循礼而嫁的婚姻,才是合理合法的。这种重视婚姻礼仪的价值观,造成婚姻最本质多为内容,即情感被忽视,这样会使得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低下,缺少或没有独立的人格。正如《白虎通·婚嫁》谈及女子人格时云:“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阴卑不的自专,就阳而成之”。 2、桐城婚俗的文化、艺术氛围浓厚
桐城人自古重文、重礼,素有“文都”之称。一场男婚女嫁之事,往往会办得热热闹闹,文化意蕴很浓厚。桐城古有风俗,凡婚嫁,知书达理人家都会在娶亲的花轿上贴出精心准备的轿联。到了清代,桐城文派崛起,文风渐盛乡里,轿联习俗便更为流行。清末,桐城派大家吴汝纶也曾自撰成亲轿联,成为一时美谈。同治三年,吴汝纶家人在官桥为他聘定汪氏姑娘为妻。吴汝纶本想考取进士之后再来成亲,怎奈几次落榜,年龄已二十五岁了。父母十分焦急,便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