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第3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文学)(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1982年 的 一文引发了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大讨论。

2、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现象是对文学中 、 、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3、80年代中期运用新批评方法研究文学现象的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 、刘再复的 等。 在当时影响很大。

5、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家是 ,其成名作是 。

6、80年代中后期纪实文学兴起,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 、 等。 7、提倡“以梦为马”,寻求精神家园的“校园诗人”有 、骆一禾、 等。 8、80年代问题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如麦天枢的 和霍达的 。

9、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 ,该剧大胆借鉴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 的戏剧技巧。

10、当代剧作家沙叶新的喜剧代表作品有 、 。

4、较早运用小说创作阐释、表现女性意识的当代女作家是 ,她发表于1979年的作品

二、在下列人物及其作家作品之间连线(每线段1分,共10分。)

余占鳌 汪曾祺 《浮躁》 金狗 王蒙 《红高粱》 小英子 贾平凹 《美食家》 朱自冶 莫言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陆文夫 《受戒》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潜在写作” 2、“朦胧诗”

3、《狗儿爷涅槃》 4、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后现代特征。 2、简析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性。

3、简述朦胧诗后“反文化”诗歌潮的主要审美特征。

五、论述题(本题20分。)

20世纪90年代后文艺散文的创作出现了明显转型,请结合你所熟悉的代表作家作品对此做出评析。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2、人性、人情 3、《论阿Q的性格系统》、《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4、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5、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6、《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7、海子、西川

8、《西部在移民》和霍达的《国殇》 9、《屋外有热流》、荒诞派 10、《寻找男子汉》、《孔子、耶稣、披头士列侬》

二、在下列人物及其作家作品之间连线(每线段1分,共10分。) 余占鳌 汪曾祺 《浮躁》 金狗 王蒙 《红高粱》 小英子 贾平凹 《美食家》 朱自冶 莫言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陆文夫 《受戒》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潜在写作——建国后极“左”政治思潮干扰下,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

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2分)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等。(2分)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

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1分)它们像“林中的响箭,黎明的曙光”,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1分)

2、 “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涌现的一股诗歌创作潮流。它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观念,打破了人们习惯的诗歌观念,强化诗歌创作的主体意识,主张表现自我。(2分)并就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大胆创新,以意象结构与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为主要特征,意义比较含蓄隐晦,因此被称为“朦胧诗”。(2分)代表作品如北岛的《回答》、舒婷的《双桅船》等。(1分)

3、 《狗儿爷涅槃》——1986年由刘锦云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的话剧作品。(1分)通

过成功塑造狗儿爷形象生动呈现中国农民的精神特征及深层文化心理积淀,展示出剧作者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入思考。(2分)采用写实与写意多元融合的戏剧表现手法,实现了剧作意蕴现实性与象征性的出色融合。(2分)

4、先锋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作

家的创作为代表。(1分)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1分)先锋文学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2分)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1分)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后现代特征。

要点:(1)“人”的观念的转变。从新时期初期重构大写的“人”到先锋文学对人的解构,对主体的破碎、形而下欲望和人性之恶的挖掘成为90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3分) (2)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90年代文学着重表现人们对于世界与自身存在的荒谬感受与体验,质疑固有道德原则,挑战与否定人的存在本质、状态和价值,进而揭示人内心深藏的矛盾、焦虑及困惑,试图超却个体自我,寻求个性的无限发展。(4分)

(3)解构主义的艺术思维。背离传统文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基,立足现实,采用多元化、游戏式叙事策略大尺度突破传统思维方式,追求深度削平、意义消解的叙事效果。(3分)

2、简析陈奂生形象的典型性。

要点:(1)陈奂生是高晓声“陈奂声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该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专业》、《陈奂生出国》等,写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在改革前后从物质到精神生活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陈奂生是建国以来在艺术上塑造得最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