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2019年教育文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类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今思想发展多元化,大学生自主性增强,加强隐性教育成为探究新领域。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方法教育意图隐蔽、渗透范围更广、受教育者自主性强、效果显现呈长期性。

教育意图隐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教育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数是青年人群,处于心理断乳后期,认知独立性高度发展。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一方面,教育目标和计划不对受众公布,教育影响化整为零,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愉悦的非正式的思想感染中;另一方面,与需求相结合,以心理和思想为协助,思想互动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统一转为教育者自身的两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矛盾运

动。

渗透范围更广。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增强受教育者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更加广阔。具体表现在教育时空上突破大课堂、小讨论、自查自看和补充性的主题配合活动等形式,延展到环境、服务、管理等活动中;教育媒介上突破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到情境、形象、行为等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媒介中,形成多维度合力共育局面。 受教育者自主性强。隐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尊重其认知自主性和个性差异,重视通过多方面的服务及实践活动营造平等氛围,通过交往、管理、服务等途径培养教育对象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能力。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甄别、吸纳和整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将诉求反馈到教育之中,进行科学引导,达成思想互动,增进教育效果。

效果显现呈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与显性教育的灌输不同,隐性教育的教育信息分散、教育意图隐蔽等特征使教育效果不能马上显现,表现出较长久的周期性特点。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环

境极大改变。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理念不成熟,易被误导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通过显性教育表明立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正向发展,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最终目标。

(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所谓以人为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立足于人,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于人,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考试为手段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顾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重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多元思想广泛传播,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上的要求更加广泛细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受到冲击,为保持原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开辟新的方法途径。信息传播加快,高校应急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长,隐性教育适应高速流动的网络信息时代,既可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见紧急情况,又充分重视大学生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