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来教给学生,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
3、阐述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回答。2、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4、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5、 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6、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7、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8、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9、 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特性不仅决定了其学习获得具有系统性,也决定了它们可以在实践应用中相互交叉与整合,共同发挥价值。这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核心素养的功能是整合性的,每个核心素养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需要基于情境进行整合性的作用发挥,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比较。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本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来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根据理论的运用及结合实际阐述情况酌情给分)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答: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 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 ,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成为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