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如何发挥学具作用-最新教育文档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如何发挥学具作用

一、用学具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学具。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用微机显示出色彩鲜艳、形体逼真的太阳、月亮、地球三颗星球运行的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时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时一月,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动画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宇宙,让他们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很多问题产生了疑问。从而诱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动态,用微机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绿色各一半,在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把它平均分成32份、64份,在拼成一个新图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会越细,拼成的长方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2∏r/2=∏r,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r×r=∏r2,图形的变化将学生带进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可见,利用微机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根据儿童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

例如,让学生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四边长一样长;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

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利用学具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低年级小学生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要缩短学生知识与学生思维能力两者之间的距离,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发展学说思维的好办法。儿童的思维和理解,往往与他们作用于物体,学具的活动分不开的。在操作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和探究之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儿童由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学具的直观性,从感性认识入手,发散思维,求异创新

在教学基础知识的活动中,教师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训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变通性的学习,消除思维定式,寻求有创造性的多种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我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这些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手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