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一. 公共组织各种收入的类型
1.政府组织收入分类:①财政预算拨款收入②预算外资金收入③其他收入
2.事业单位收入的分类:①财政补助收入;②非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3.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的分类:1、按照收入的来源(①捐赠收入②会费收入③销售商品收入④提供服务收入⑤政府补助收入⑥投资收益⑦其他收入)2、按照收入的使用是否存在限制(①限定性收入②非限定性收入)3、按照收入的性质(①交换交易收入②非交换交易收入) 二. 公共组织各种支出的类型
1.政府组织的经费支出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是指政府组织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专项支出是指政府组织为完成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
⑴ 经常性支出的内容:按其用途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对个
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三类。①人员经费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②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业务招待费③其他费用:如本单位职工教育经费、抚恤费、生产事业费等(有的属于人员支出、有的属于公用支出、一般将其归为公用支出)
⑵ 专项支出:是指政府组织为完成专项工程或特定工作任务所发生的开
支。一般包括专项会议费支出、专项设备购置费支出、专项修缮费支出、专项业务费支出等。(对其实行专门核算,政府组织对专项资金的取得和使用应单独设置帐户进行反应。) ⑶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2.事业单位的支出内容:①事业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开支,其是用于个人方面的开支,如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等);公用经费开支(如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等)②经营支出③拨出款项④其他支出 三.公共组织预算编制的程序 单位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公共组织单位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①总结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②核实各项基本数字③收集和分析影响预算期收支的有关信息④正确掌握预算编制的要求 四.三类公共组织的财务特征:
1.政府组织的财务特征:①政府组织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并无直接经济目的。②资金供应渠道单一,不具有营利性、增值性,但具有限制性。③单位预算具有强制性。④资金管理权受限制. 2. 事业单位的财务特征:
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其财务特征如下:
① 事业单位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单位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它是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的。而大多数企业是通过提供物质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的。
② 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单位虽然实行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业绩的基本标准,事业单位在其专业业务之外所开展的经营活动,虽然也实行盈利管理,但它必须以不影响其非营利性的专业业务活动为前提。追求利润是企业从事业务活动的根本目标
③出资者不要求投入资产的回报,也不准备收回资产,但对资金的使用有限制性。而资本金的增值性体现了企业投资者的权利.
3.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①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②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并非为了取得经济回报③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④资金和财产的提供者是以民间的身份出现的⑤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以生产精神产品和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为主,同时也存在投资、筹资活动以及附带一些生产经营活动。
五.传统的经费领拨方式与国库集中收付的拨入经费方式
传统的经费领拨方式:主管部门(申请)?财政部门(开拨款凭证)?国库(拨款)?主管预算单位的经费存款帐户(转拨)?基层预算单位的经费存款账户(主管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经费存款账户) 国库集中收付的拨入经费方式:
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它要求所有的财政收入都要进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最终付款,都必须从国库单一账户的总账户或地区分账户中支付。从国库单一账户中提款,只能在要求政府付款的最终阶段才能发生。总账户和分账户都由财政部门管理。 两种方式的比较:
①预算资金在各单位间层层转拨的情况将消失,代之以国库直接支付。国库资金从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劳务提供者和商品供应者账户上。②各部门在银行开设的账户是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在各部门沉淀的现象将消失。③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推行,能从制度上制止预算单位多头开户,逃避财政监督。④操作简便,资金支付快速、准确。有利于强化对各部门的预算约束。
六.预算外资金的含义、性质、改革趋势以及是如何管理的
1.含义: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2.性质:预算外资金是与预算资金相对而言的。预算外资金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的规定设置的,它的范围、项目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国务院和国务院授权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预算外资金又是国家预算必要的补充,其收入有规定的来源,支出有指定的用途,不能违反国家统一规定。预算外资金还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财政资金,这就决定了它既要放在预算之外,又要纳入财政管理,接受监督。
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性资金。因为:
? 预算外资金是公共组织在代表国家行使某些特殊职能中实现。 ? 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而收取和提取的。 ? 是凭借国家权力取得的。 ? 其所有权属于国家。
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国家;
? 二是预算外资金的支配权和调控权归政府; ? 三是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权归财政; ? 四是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权归单位。
3.改革趋势:从改革的趋势看,预算外资金在短期内还将存在,但会逐渐缩小预算外资金的范围,最终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系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预算外资金发展的目标模式。
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①财政部门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取消主管部门和所属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性账户,由各级财政部门分别在代理银行总行或分支机构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专门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管理)②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公共组织预算外资金缴入财政专户有三种类型:全额上缴、按比例上缴、结余上缴 七.公共组织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 1.公共组织财务核算的适用范围
财务核算按其适用对象和核算对象分为:①企业财务核算。反映和监督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经营资金活动,这些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以营利为目的;②非企业财务核算。即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财务核算,它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领域、精神生产和社会福利领域的公共组织的资金活动,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公共组织财务核算的对象,是非物质生产领域中政府财政资金、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业务资金的活动。 2.公共组织财务核算的组成
公共组织财务核算从总的方面来看由政府财务核算、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和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核算三部分组成,其中行政单位财务核算是政府财务核算的基本内容。
3.公共组织财务核算的特点
①出资者提供的资金不具有营利性、增值性,但具有限制性②有关财政资金的收支项目要适应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③公共组织财务核算不进行盈亏核算,着重核算有关资金的收支结余④政府财务核算原则上实行首付实现制,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原则上实行权责发生制,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核算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4.公共组合财务核算一般原则 ①财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②财务核算确认计量要求(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
5.公共组织财务核算要素:公共组织财务核算要素有资产、负债、基金、收入、支出和结余六项。
六个要素中,资产、负债、基金,是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表现,也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支出、结余,是财务收支的动态表现,也是收入支出情况表的要素。通过这六项财务核算要素,就可以从静态上和动态上系统的揭示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
八.现金管理的要求与现金核算
现金管理的要求: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现金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 1、各单位保存的现金,要核定一个库存限额。
? 2、各单位收入的现金,必须及时送存银行,不得随意坐支 。 ? 3、明确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
? 4、向银行申请支取现金,必须如实写明来源和用途。 ? 5、不得以“白条”抵库 。
? 6、单位之间不能相互借用资金; ? 7、钱、账分管。
? 8、对现金收付凭证加强审核。
现金核算:①公共组织应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原始凭证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核对,做到账款相符,并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②在现金收付过程中,如发生长余或短款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在未查明原因之前,对长
余资金,可先作暂存款处理,增加库存现金,若无法查明
原因,作为预算收入缴库。对现金短款,可先作暂付款处理,减少库存现金,待查明原因后再按照规定处理 九.财产清查的范围以及如何处理
按财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年终决算之前;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前;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企业股份制改制前;开展全面的资产评估、清产核资前;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2.局部清查。主要是对货币资金、存货等流动性较大的财产的清查。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参与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局部清查一般包括下列清查内容:现金应每日清点一次,银行存款每月至少同银行核对一次,债权债务每年至少核对一至两次,各项存货应有计划应、有重点地抽查,贵重物品每月清查一次等。
十.公共组织成本核算的特点 与企业成本核算相比:
第一,从核算内容上看,它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 第二,从核算方法上看,它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 第三,从核算形式上看,它是内部的成本核算。 十一.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对这部分价值应在固定资产的预计寿命内系统分摊,计入各期成本。
1.平均年限法:是一种直线法,把应计提的折旧均衡地分摊,每期折旧额均等。 ? 例:某学校拥有一教学楼,原价为500000元,预计可使用20年,按有关规定,该教学楼报废时的净残值率为20%,该教学楼的折旧额和折旧率如
何计算?
2.工作量法
? 例:某非营利组织的一辆卡车原价为60000元,预计总行驶里程为50万公里,其报废时的残值率为5%,本月行驶4000公里,该车的月折旧率如何计算?
3、双倍余额递减法:它是一种加速折旧法,它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根
据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年限平均法折旧率计算折旧额。
计算公式: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余额×月折旧额 P185例3:某非营利组织有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35000元,预计净残值为其原值的5%,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各年折旧额计算方法如下表所示。
年折旧率=(2/5)×100%=40% 预计净残值=35000×5%=1750(元)
折旧计算表 年限 期末账面价值×折旧率=折旧费用 1 3500040%=14000 35000-14000=21000 2 2100040%=8400 35000-22400=12600 3 1260040%=5040 35000-27440=7560 4 (7560-1750)2=2905 35000-30345=4655 5 (7560-1750)2=2905 1750 十二.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1.增量预算法:是以当年预算的具体数字为基础,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计划期各项业务的可能增减变动来确定下一年度预算比上年预算的增减变动额。是传统的编制方法。
2.零基预算法:指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二)特点比较 1、编制基础不同。
增量预算法从原有的基础出发来考虑各费用项目的增减变动;零基预算法则是在零的基础上考虑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合理。 2、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范围不同。
增量预算法要求对新的、未进行过的经济业务活动在列入预算时,必须首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而对以往有的、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业务活动则视为当然,不再进行分析;零基预算法要求对一切经济业务,无论是否进行过,都要根据组织目标,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是按重新排出的优先次序的强度进行。 3、考虑角度不同。
增量预算法从预算金额角度考虑问题。对已有业务事先大致确定预算数,如果不需要削减也不增加,就无需分析其业务工作了;而零基预算法则是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不管有无增减的必要,在目标优先秩序下,根据已被确认的各部门、各事项、各工作对目标的贡献强度序列,在总经费的宏观总约束控制下,依顺序及强度安排经费供给。那些低贡献的项目和部门由于仅得到较少的经费将自动的消亡或放弃。
4、业务增减标准不同
对新增加的经济业务活动,增量预算法只从新增加业务本身考虑问题。其处理原则是,在原有的预算数以外,预算不增加,新业务不开展。零基预算法则不同。它要求对于所有的业务活动,无论是新业务还是老业务,都必须从整体利益考虑,按照业务的重要程度来分别对待。是否对经济业务进行增减,不在于预算是否增减,而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单位业务活动的经济效益。 (三)评价
累计折旧 14000 22400 27440 30345 33250 期末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