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宿舍多次发生内盗事件的分析报告

我校学生宿舍多次发生内盗事件的分析

报告

随着我校扩规升本的步伐不断加快,学生成倍增加,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校园建设工程巨大,周边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一系列校园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学生宿舍是广大学生休息、生活、学习的综合场所,同时也是盗窃案件发生的主要场所,而盗窃性质又以内盗为主,也就是指作案人是本宿舍或者本宿舍楼内的人员,学生宿舍的安全与否,与发生盗窃案件的多少有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宿舍内盗案件的特点及对策,对于严防盗窃,维护校园安全,保障我校的教学、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学以来,学生宿舍接到报案的失窃事件有十余起,对学生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对学生身心和学校声誉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保卫处在接到报警后虽能及时出警,深入现场调查处理,但由于线索极少多属内盗,因而除一起由盗窃者自己送回外,其它案件都还未能侦破。现就这些案件发生的特点、原因及今后要采取的对策分析如下:

一、内盗案件的特点 1.盗窃时间相对集中

由于作案的人充分掌握学生的活动规律,作案时间大多选择在刚开学前几周,新生进校大多不认识,无经验,而且带有较多现金,上午、下午上课期间,这个期间留在宿舍的学生较少。

2.盗窃的目标准确

同学们朝夕相处,每天生活,学习在一个空间,谁有什么东西,放在何处,贵重物品(手机、现金)习惯放在何处,甚至密码箱密码,大家一般都了解,作案人员在盗窃前,会更加关注,一旦动手又极易得手,并且不留任何痕迹。

3.盗窃物品一般较小,如现金、MP3、手机等比较容易隐藏。

4.现金盗窃案件中的\发善心\

有的学生在盗窃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同情心\,不是完全侵占,而是\手下留情\常给主人留下一部分,有的为了不暴露,只偷取同学现金的一小部分,使同学不易发现,还认为是自己花了。

5.盗窃手段

一是顺手牵羊,二是盗窃未锁门的宿舍,三是撬锁,四是利用同宿舍的同学洗澡、串门、不在时趁机盗窃。

二、其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校园内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宠爱,物质上超前享受、在一起不是比学习、比品德,而是比风度、比吃喝、比谁大方、比谁穿了名牌,更谈不上讲理想、讲信念,如03级一学生,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却用家里给她们生活费去购买了时尚衣服,经济一紧张就盗窃同寝室同学的钱、物,所盗次数七次,金额达1千2百余元,结果被查出后开除回家。

2.法制意识淡薄

法制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多数同学的法制意识增强了,法律知识增加了,但有少数同学却忽视了对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平时表现散漫,我行我素,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自己与法律无关,直到自己步入违法犯罪的误区,如某系04级一学生平时表现平平,学习一般,又不注意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淡薄,因看不惯同宿舍的某一同学,于是在上课中途返回宿舍将这个同学放在桌上充电的手机拿走打碎丢入下水道,直到案发时还没有意识到是违法行为,还说大不了买一个还她就是。

3.思想麻痹,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造成宿舍内盗案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思想麻痹,无防犯意识。学生进入大学,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认为进入大学也就是进了保险箱,把大学当成真空世界,毫无防范意识,有的在宿舍内私自留宿外来人员,引狼入室,导致被盗;有的直接把有价证券、现金、钱包就放在桌上;钱财外露人人都知道;有的把手机随便丢在床上,离开宿舍不锁门,晚上睡觉不栓门,午休不关门;被犯罪分子溜门入室行窃,还有的走串宿舍不关门,被犯罪分子进入顺手牵羊等等。

4.制度不严,管理薄弱

实行宿舍社会化管理以来,在进入学生宿舍的入口都设有值班人员,但由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管理水平低,形成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进入学生宿舍的人员检查不严,闲杂人员进入学生宿舍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学生宿舍出入无凭证(学生证、校徽)也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学生宿舍的门锁还存在相互可套开的隐患,这些薄弱环节,也是造成学生宿舍内盗的重要原因。

5.生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统招、扩招,生源数量大,素质也参差不齐,特别是有些在中学时在社会上就有劣迹的,进入大学后只要有机会便会伺机作案,如某系03级一学生在中学时就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考入我校后并未收敛,看到同学们的手机都放在桌上,床上,心中就直痒痒,于是趁同学洗澡一次就盗得三部手机,价值七千余元,该同学从进校到开除仅四个月。

6.住宿无序,参差不齐

因宿舍分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按系、班级统一宿舍,人员多杂,一个宿舍,多个系、班的学生住在一起,相互不认识,不是一个班一个系又不是很来往,看不惯,就使坏,今天你拿我,明天我偷你,等报了案,相互谁都不知道,谁都不认识,大家都不是一个系的,各顾个,结果谁也顾不了谁。

7.报案不及时,贻误时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