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围绕探究CO2的性质展开的,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学生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因此将其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有了好的开始,我接着追问:你还知道CO2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开始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2000年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

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二)实验探究——物理性质 1、CO2的颜色、状态、气味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根据教材内容,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瓶事先收集好的CO2气体,并指导学生分别从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

2、CO2溶解性的探究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不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还要有验证知识的实证精神。结合教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来探究CO2的溶解性。

活动一:打开一瓶汽水,让学生观察得出CO2能溶于水。 活动二:组织学生设计方案证明CO2能溶于水。

学生很快想到了课本实验,并跃跃欲试。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并振荡。

活动三:引导学生拓展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改变了学生只停留在课本实验的观念,开启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定势思维为发散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3、我再次展示意大利“死狗洞”故事的图片,引出二氧化碳的密度这一性质。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我设计了以下活动来探究CO2密度:

活动一: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展示。

活动二: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先有教师演示,然后再分组实验,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将实验改进,并将改进后的实验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装置的改变不仅有利于实验的进行以及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更关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书本的权威,为以后学生的大胆创新提供了榜样。)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结论上,应让学生掌握比较气体密度大小更多的方法,开启学生学习科学更多的智慧火花。于是我又设计了活动三。

活动三:讲解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比较气体密度的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