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结题报告

1)组织机构保障

我园成立了以园长叶美蓉为组长,保教主任邱发蓉、副主任冯秀娟为副组长,保教助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为主要课题研究小组。园长负责课题的总体指导与督促。保教主任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活动的落实与反馈。各部门及人员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以园长为核心的统一管理下,课题组成员对每一阶段的计划或成效都要进行讨论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在实施部署上达成共识,保障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2)研究制度保障

我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如:教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同时,还建立了日常的研究工作检查制度,如: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总结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有效的种植教学活动,每学期收集2篇典型的教育案例,不定时组织幼儿开展观察与记录活动等。从工作面上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研读书籍、网络资料、撰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使教师们把实践的工作向理论层面提升。 3)研究经费保障

我园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补贴等。每学期为每位研究人员及研究班级给予400至800元不等的课题研究经费。(以考核等次确定经费额度)在年度考核获得优秀时,另外再给予400元奖励。经费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实践研究阶段:开展实践研究,探寻有效策略,关注研究成效

本阶段是我园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围绕3个研究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1)有效开发种植活动环境资源的策略。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基础

上,我们对园内环境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与孩子们一起将幼儿园装扮成种植的乐园。

①打造幼儿种植园地

我园为孩子们规划了一片专门用于种植的小农场,依据现有班级数量划分为14块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为了孩子们能更加方便,更加富有乐趣的参与种植,将研究初期的小农场从园外迁址到现在的园内。通过专业设计的小农场,也由孩子们自己命名为“仙踪林”,不但在外观上更加美观,还人性化的为孩子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开展活动的凉亭以及能展示孩子们活动过程的展示栏等。为孩子们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②开辟亲子种植园区

除园内专门打造的种植园区以外,我们还有效利用校门外的一片空地,将其开辟成为亲子种植园区。孩子们除了和老师、同伴们一起参与快乐的种植,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亲子园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与家人一起照顾它的成长,发现和探寻自然及植物生长的奥秘、自由支配种出的成果。这是不同于和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另一种感受。 ③创设园内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种植氛围的大环境:在园大门两侧、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大厅的种子墙和楼梯的扶手空间,我们展示着各种种子的标本;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种植活动展示墙呈现着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班级的班牌均以植物种子粘贴而成;每个班级外都设立了自然角,摆放或悬挂各种植物等等。 我们创设浓厚种植环境氛围,是为了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增强孩子们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①种植科学化,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是我们对于“种植科学化”的定义。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实践工作: 第一,在实验观察区中自主探究

我们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6个主研班级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目的的创设实验观察区。持续开展主题类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关注植物本身的生长过程中,运用观察、记录、猜想、分析等方法,探寻其背后的奥秘,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探究经验。如中一班创设的“水里的空心菜”,孩子们在对空心菜连续的生长观察中,发现植物并非只能生长在泥土里,水分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大四班的“蘑菇生长记”,让孩子们见识了神奇的“菌棒”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中和生长环境;找到了“菌棒里的蘑菇总也长不完”的原因。他们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进行猜想、查找资料、验证,从而解决问题。他们不断的建构已有经验,探究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以下插入观察区图片)

第二,在科学活动中建构经验

种植园是研究活动的根据地。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开展了“种植前、种植中、收获后”的一系列认知、观察和探究活动。如组织幼儿在种植前对劳动工具进行认识;感知泥土的特性;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比和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了解与植物共生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与测量等;收获后引导幼儿对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对比、收集、再加工等等。如中一班孩子们在对四季豆的茎观察后产生兴趣,以“向上攀援的茎”为主题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接下来的查找资料、寻求帮助、找到答案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藤蔓植物”,哪些植物又属于藤蔓植物,还发现同一种植物在向上攀援的过程中,茎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卷曲攀爬的。中二班的孩子们在观察蚕豆后发现,蚕豆外壳上多了一些像“芝麻”一样的小黑点,为了弄清这些黑点的来历,他们展开了新的探究活动。他们询问有种植经验的张

爷爷,求助于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最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在张爷爷的帮助下开展了一次喷施农药的杀虫行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活动,同时还特别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适时生成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经验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建构,科学探究能力日益提高。(以下插入活动图片)

②种植童话化,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愿意在种植活动中大胆表达自我想法,积极交流与分享。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展儿歌、诗歌、故事的仿编和创编。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对“种植童话化”的定义。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在“每周一记”里畅所欲言

“每周一记”活动是我们利用家长开展的幼儿口述日记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记录者和引导者角色,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并为孩子作记录。我们将种植活动融入孩子的口述日记内容中,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走进种植园,或足出户外,亲近大自然。以种类丰富、形态万千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为感知和讲述的素材之一。引导孩子大胆进行语言表达: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猜想植物生长背后的秘密、对植物进行拟人化的联想等。直观而随时处于动态变化的大自然有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神经,使他们迫切的想要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有效的运用了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观察和想象。例:中一班张天华的妈妈在一篇案例中这样描述到:下午,我和儿子来到班级种植地,一起观察地里的玉米。儿子指着两棵玉米问:“妈妈,你猜他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顺势问他:“你觉得呢”?儿子说:“我觉得高的应该是哥哥,他又高又壮,矮一点的是弟弟,因为他不喜欢吃东西,又不喜欢锻炼所以又矮又瘦。”儿子继续问:“那他们会吵架吗?”我说:“应该不会吧,他们会相互关心对方。”儿子说:“我觉得他们会!”“为什么呢?”“他们会争抢好吃的呀,好玩的呀。”孩子俨然就是将两棵玉米比作了生活中的两兄弟。于是,我逐步引导儿子对两棵玉米的生活进行联

想。儿子居然编出了一个玉米哥哥和玉米弟弟深夜为了一起对付坏鸟小偷的故事。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如此丰富,我随即将儿子所编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日记本里。这将是他成长历程中宝贵的经历。 第二,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与分享

种植园里总是蕴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们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园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变化着的植物充满兴趣,并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们便有目的地根据大、中、小班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预设出各类语言活动,谈话、讲述、仿编、创编等。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如,小班孩子们主要是在对植物进行直观感知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植物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如:大大的萝卜、小小的萝卜,叶子是尖尖的、小小的,花是粉红色的等等。大胆表述、以及简单的形容词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中大班,孩子的语言逐渐丰富,学习需求也高,教师们会以他们感兴趣的种植园为题材,组织孩子们对植物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学习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或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发现,体验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或以熟悉的儿歌、诗歌为基调,开展仿编创编活动;或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编撰故事等,灵活运用已有语言经验,建构新的语言表述能力。 ③种植艺术化,培养幼儿艺术表现能力。 第一,在充满“绿”的环境中感受美

大自然就是一座艺术宝库,我们总能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植物与环境带来的美与享受。春的生机、夏的奔放、秋的丰硕、冬的神秘。我们有效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让绿色充满整个幼儿园,使其成为孩子与自然直接对话的场所。门厅大厅的土培植物和水培植物会随季节变化随时更换,班级外的种植角会在孩子的照顾下保持生机勃勃;墙壁和走廊悬挂着孩子们用植物种子粘贴的装饰画;种子墙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种植园里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凉亭和围栏。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无限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所彰显出的美与艺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