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x+1| ;PB= |x﹣3| (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 (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 (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 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 故答案为:|x+1|,|x﹣3|; (2)分三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 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 ∴(x+1)(x﹣3)=5, ∴x=3.5; 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 ∴(﹣x﹣1)+(3﹣x)=5, ∴x=﹣1.5; (3)的值不发生变化. 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 AB=OA+OB=25t+4,AP=OA+OP=6t+1, AM=AP=+3t, OM=OA﹣AM=5t+1﹣(+3t)=2t+, ON=OB=10t+, ∴MN=OM+ON=12t+2, ∴==2, 的值不发生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

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

的值不变;②

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 (2)分三种情况: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1)∵AP=8,点M是AP中点, ∴MP=AP=4, ∴BP=AB﹣AP=6, 又∵点N是PB中点, ∴PN=PB=3, ∴MN=MP+PN=7. (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 (3)选择②. 设AC=BC=x,PB=y, ①==(在变化); (定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专题: 数形结合.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值,所以. ,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解答: 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如图: ∵AQ﹣BQ=PQ, ∴AQ=PQ+BQ; 又AQ=AP+PQ, ∴AP=BQ,∴,∴. 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 AQ'﹣AP=PQ' 所以AQ'﹣BQ'=3PQ=AB 所以 (3)②. , =; 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 ∴∵,∴, ,∴;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 点评: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5.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对应的数;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相遇之后的情形);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线段的长短. 分析: (1)根据BC=300,AB=AC,得出AC=600,利用点C对应的数是200,即可得出点A对应的数; (2)假设x秒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得出等式方程求出即可; (3)假设经过的时间为y,得出PE=10y,QD=5y,进而得出﹣y原题得证. ,所以AC=600,C点对应200, +5y﹣400=y,得出﹣AM=解答: 解:(1)∵BC=300,AB=∴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 (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 ∴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 解得:x=60; ∴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 (3)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 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又QC=200+5y,所以+5y﹣400=﹣AM=y, ﹣y=300为定值. , 点评: 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等量关系是解题关键,此题阅读量较大应细心分析. 6.如图1,已知点A、C、F、E、B为直线l上的点,且AB=12,CE=6,F为AE的中点. (1)如图1,若CF=2,则BE= 4 ,若CF=m,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 (2)当点E沿直线l向左运动至图2的位置时,(1)中BE与CF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BD=7,且DF=3DE?若存在,请求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值;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 (1)先根据EF=CE﹣CF求出EF,再根据中点的定义求出AE,然后根据BE=AB﹣AE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根据BE、CF的长度写出数量关系即可; (2)根据中点定义可得AE=2EF,再根据BE=AB﹣AE整理即可得解; (3)设DE=x,然后表示出DF、EF、CF、BE,然后代入BE=2CF求解得到x的值,再求出DF、CF,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1)∵CE=6,CF=2, ∴EF=CE﹣CF=6﹣2=4, ∵F为AE的中点, ∴AE=2EF=2×4=8, ∴BE=AB﹣AE=12﹣8=4, 若CF=m, 则BE=2m, BE=2CF; (2)(1)中BE=2CF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F为AE的中点, ∴AE=2EF,∴BE=AB﹣AE, =12﹣2EF, =12﹣2(CE﹣CF), =12﹣2(6﹣CF), =2CF; (3)存在,DF=3. 理由如下:设DE=x,则DF=3x,∴EF=2x,CF=6﹣x,BE=x+7, 由(2)知:BE=2CF,∴x+7=2(6﹣x),解得,x=1, ∴DF=3,CF=5,∴=6.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中点的定义,准确识图,找出图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判断出BE的表示是解题的关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